兩漢時期出現的信鴿現在的河北省石家莊市之南,古代為真定府臨城縣,境內有一口“鵓鴿井”。《畿輔通誌》在追溯這個井名時,引出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說是西楚霸王項羽追殺漢王劉邦時,劉邦藏在這口枯井中,楚軍追至,見井上站著兩羽鴿子,以為井中不會有人而未加搜查,劉邦因而脫險。日本的岩言在他所著的《傳書鴿》一書中,寫成“漢高祖曾被項羽追擊而藏身枯井中,後籍放鴿通信而獲救的”。台灣信鴿著作家周廷模認為,這兩羽鴿子是中國粉灰鴿,其理由是中國粉灰鴿體小輕盈,漢家軍自然選用它作隨軍通訊。
漢代有許多人推測張騫通西域,班超征西域,都曾使用鴿子傳送書信。這項推測流傳至今,並被有些作者作為史料寫入信鴿著作之中,但迄今沒有曆史文獻作佐證。
值得重視的是四川蘆山縣蘆陽鎮在一座漢墓中出土的“陶樓房”,這是南方特有的民間幹欄式樓房(俗稱“吊角樓”)。樓上的裏間和外間,是主人的臥室和客廳,樓下的空室用於飼養牲畜,堆放器具,山牆上是一個鴿舍,和整幢樓房比例適度,鴿舍內還有兩羽鴿子。這座陪葬陶樓房,經文物部門鑒定,被認為是漢代民間飼養信鴿的實物證據。據考證,漢代的驛站隻傳遞官方的文書信件,不傳民間書信,那些出門趕考、經商的人,為與家人通信,除了靠親友往來時帶信外,就用鴿子作為傳書工具,“陶樓房”鴿舍中的兩羽鴿子,說明我國在兩漢時期,民間已飼養鴿子用於傳書。
另據《宋書·符瑞誌》記載,晉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白鴿見酒泉延壽,延壽長王音以獻”,百白鴿作為貢品進獻皇上,說明在當時白鴿曾被視為稀物。《南史·侯景傳》在說到一次侯景圍困建鄴,援軍斷絕,城中被困日久,軍士隻好“煮弦、熏鼠、捕雀”來充饑後,又提到這樣一句:“殿堂舊多鴿群聚,至是殲焉。”這裏說的是殿堂養鴿,今天我們稱之謂堂鴿,包括廟堂和教堂,上海的城隍廟、蘇州的玄妙觀都曾養過鴿子,一些天主教堂也有養鴿的曆史,有作為神鳥,有作為放生鴿。又河間太守李繪,不畏權勢,拒絕權官向他索取名貴鴿種《北齊書·李繪傳》)等等,都說明我國在晉、魏和北齊時期(公元265-577年),養鴿的數量和質量具有相當水平。
——節選自《新編信鴿手冊》(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