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地區既平,中秋節後秦王上書天子,以蒲、絳、澤、沁、潞、晉、慈、隰、儀、太原、汾、石、嵐、忻、代、朔一府十五州設置河東道。
暫命齊王李元吉為太原留守、河東道都督府大都督,右驍衛大將軍、蔣國公屈突通為長史並兼河東道都知兵馬使,內史侍郎唐儉為太原府尹。降將王行本為蒲州刺史,大將李仲文為石州刺史。
同時在河東道設置晉武、蕩寇、鎮邊三軍,每軍八千府兵。駐所分別為太原府、朔州、代州。以永安郡王李孝基為晉武軍兵馬使,以大將李世績為蕩寇軍兵馬使,以大將羅士信為鎮邊軍兵馬使。
又過了數天,唐儉的親筆信被斥候帶回,信中對自己這次的出使經曆隻是寥寥提了幾筆,著重說明了鬱射施部的要求:他們要求雙方的互市場所要在今年年內建好,並要求明年春天雙方可以開始進行正常交易。
互市指曆史上中原王朝與周邊各族間,及中國與外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中國與外國之貿易,亦稱通商或通市。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開始了與西域各國的貿易。漢朝還在邊境關口設關市,作為與外國使者的互市市場。互市盛衰與政治、軍事鬥爭密切相關。魏、晉以後,又稱“交市”。時陸路貿易更加繁榮,海上貿易也開始發展。隋代在西北邊境設交市監,掌互市事。唐貞觀六年(632)改稱互市監。
秦王讀完信後就問手下文官,誰願意去主持互市事宜,但文武官員大都認為主持互市沒有多少功績,都不願意主動接受任務。
唯有李明聽後眼前一亮,他早就想了解這個時代的突厥人了,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接觸一下,於是主動接受這個任務。
秦王為了讓他方便行事,便讚委他為代州刺史並知河東道交市司事。
李明來到大唐已有一年多,雖然時間不長,但官卻做的不小了,現在李明在上奏朝廷時可以自稱:臣上騎都尉、寧遠將軍、軍器監少監、代州刺史、知河東道交市司事、趙國公李明。
三天後羅士信麾下府兵已點選完畢,李明跟著羅士信的大部隊一起去往代州。
一路所見非常荒涼,越往北走,村莊城鎮越少。有時候走在路上,放眼往去,完全看不到有人類活動過的痕跡,隻剩下漫天寒風呼嘯。
三天之後,大軍順利到達代州治所雁門縣。代州是左驍衛大將軍、夔國公劉弘基率數千兵馬親自鎮守,聽聞李明大軍到來,竟親自出城迎接。
再交接完畢之後,大將軍劉弘基就帶著本部數千兵馬離開了。李明主要接收政務,當然李明不是光杆司令,薛仁越被任命為代州司馬,司馬是個閑職,薛仁越主要負責統領羽林中衛一千士兵打探周邊消息。程咬金被任命為代州錄事參軍,主要負責州兵。王樸被任命為代州司戶參軍兼雁門縣令。(李明覺得王樸有大才,遂向秦王舉薦。)代州其他官員由原官員留任。
另外李明還帶了一千頭牛來(打敗突厥軍的戰利品),現在都已穿了鼻環可以做為耕牛使用,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代人民就已經有給耕牛穿鼻環的記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