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封土地的總督或馬木魯克領主,都有權向農民征稅,其中包括勞役、實物和貨幣地租以及其他捐稅。領主向農民收取貨幣地租後,依帝國素丹規定,將一部分收入上繳給總督,總督再將其交給帝國的國庫作為貢賦,其餘的收入則歸領主占有。
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實際控製埃及的馬穆魯克將軍們仗著手中的馬刀,繼續割據一方,掠奪民財,甚至屠戮百姓,有時還會欺負奧斯曼派來的總督。而總督呢,隻關心上繳的稅款夠不夠,推行包稅人製度,任憑包稅人對百姓橫征暴斂,酷刑威逼。昔日肥得流油的埃及,逐漸又被搞得民不聊生,人口減半,田地荒蕪,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
若是任由此番情形繼續惡化下去,作為奧斯曼帝國奶牛的埃及怕是要不了多久,就會變得無“奶”可擠了。
然而,在二十多年前,位於遙遠漢洲大陸上的齊國商人陸續來到埃及,通過陸路,將大量的東方商品和工業製成品輸往奧斯曼帝國以及地中海其他國家和地區,使得昔日沉寂的過境貿易突然又興盛起來。
及至齊國與奧斯曼帝國建立正式的外交商貿關係後,從漢洲、印度、波斯輸入的商品也日益增多,使得開羅成為一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地中海沿岸的商人會來這裏購買東印度群島和印度地區的生產的香料、棉布,以及來自齊國的香水、鍾表、玻璃、香皂(或肥皂)、瓷器、茶葉、砂糖等工業製成品。
13年前(1671年),為了更加快捷地將抵達蘇伊士港的貨物運至地中海沿岸港口,齊國從奧斯曼帝國素丹和大維齊那裏取得授權,修建了一條蘇伊士港通往開羅的公路,並獲得了公路兩側三公裏範圍內的土地開發權。
這條長度僅130多公裏的公路,原料全部來自奧斯曼帝國阿拉伯(敘利亞)行省科發赫天然瀝青礦,並征發了數千埃及人施工,整個建造工期不到七個月,便全線貫通,成為埃及,乃至奧斯曼帝國第一條瀝青公路。
為了管理和維護這條公路,齊國人專門組建了一個管理委員會,並將埃及總督和沿途的三個地方帕夏全部拉了進來,還以馬穆魯克騎兵為主成立了一支護路隊,除了防止有人故意破壞公路外,還用於巡查公路沿線,對行駛在公路上的商人車隊予以武裝護衛。
這條公路當然不是一條免費通行的道路,包括齊國商人在內的所有運輸車輛,隻要駛上公路,就必須繳納相應的道路通行費。
繁榮的紅海--地中海貿易,使得這條公路自開通以來,便一直處於滿負荷運轉,異常繁忙,給眾多投資者和經營者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收益。
眼瞅著這條公路是如此賺錢,一些眼紅的投資者便盤算著,是不是再修一條公路,從蘇伊士港直通北邊的達米埃塔港。這樣一來,豈不是要比現在經開羅再走尼羅河船運這條線路,從距離和時間上都要節省許多。
“你們齊國人對此提議怎麼看?”埃及總督奧爾塔·紮卡放下酒杯,笑眯眯地看著齊國駐埃及總代表兼道路管理委員會執事嶽紹誌,“據說,那些幾個帕夏的身後有英國商人在支持。他們認為,一旦將這條公路修通,必然能取代目前正在通行的蘇開公路。”
“那總督大人希望修建這條公路嗎?”嶽紹誌輕輕將身邊的女人推開,微笑著看向紮卡總督。
這位總督是一名阿爾巴尼亞人,曾在耶尼切裏軍團中任職,六年前被素丹派到埃及,替換任期已超過十三年之久的原任總督奧爾凱·薩漢。
抵達埃及後,前任總督在齊國埃及商社、蘇開公路、尼羅河航運等幾家商社中享有的的幹股分紅,便悉數轉到他的頭上,再加上齊國商人不時對其打點和各種禮物饋贈,每年獲取的收益高達四五萬漢洲銀元,吃得是滿嘴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