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五章 康熙的謀算(2 / 3)

“他們是……是齊國的黑衣軍!”一些年紀稍大的旗人突然想起了什麼,不由自主地高聲呼道:“……是齊國人來了!”

數十年前,在山東登萊,在南京城,在河北永平府,在遼東,以及在朝鮮,就是這些身著黑色軍服的齊國黑衣軍,將我大清八旗甲兵打得丟盔棄甲,損兵折將,栽在他們手裏的王公貝勒、督撫總兵,以及參領、佐領等將官數以百計,損失的八旗軍兵更有數萬餘,可謂是我大清唯一的克星,最大的苦主。

這天殺的齊國黑衣軍,怎生突然出現在漠南地區?

一些心有餘悸的八旗老人,不由下意識地踩在馬鐙上,舉目向四周眺望,唯恐從某個方向突然殺來一支齊國黑衣軍。

“都統大人,那兩名齊國使者正在用紙筆寫寫畫畫,是否予以禁止?”一名參領走到帶隊的滿洲八旗鑲藍旗副都統岱春麵前,小聲地稟報道。

“且由他們。”岱春扭頭瞥了一眼正坐在海子邊的兩名齊國黑衣衛使者,冷然說道:“待到了歸綏城,見了皇上,再行定奪。此時,暫不可得罪他們。咱就不信了,他們還能將這沿路觀察到的地形地理都給描繪出來,帶出草原?哼,領走之時,自當要搜撿一番,細細盤查,以免露了我大清的虛實!”

岱春年約三旬許,禦前一等侍衛出身,早年跟隨我大清朝廷出奔京師,避至漠南時,也不過二十出頭的年齡,自然未曾親身體會齊國“黑衣賊軍”的銃炮犀利,更未直麵其兵鋒,心中倒沒有任何忌憚畏懼之心。

幾天前,他帶著五百餘滿蒙騎兵,在大同長城北側接到從內陸回返的額爾岱等一行人,其中便有這兩位齊國黑衣衛軍官。要不是熟知額爾岱身上有皇上親賜的一等子爵兼一雲騎尉爵位,更是蒙古八旗鑲紅旗都統之職,就憑他帶著兩名齊國黑衣衛軍官,差點就以為他們已經投了秦國,還勾連了齊國。

聞知他們此行輾轉中原數個省份,行程數千裏,除了探查大量的秦國內政、經濟、軍事等情報信息外,還通過羅氏子弟聯絡到了駐登州的齊國皇室成員,與之進行了一番接觸,以期獲得齊國給予一定的軍械和物資支持。隨行而來的兩位齊國黑衣衛軍官,就是奉其上官的命令,前來歸綏,考察我大清所處的形勢以及據有的實力,以確定是否予以支持和援助。

話說,這幾年我大清困守漠南,日子是愈發艱難了,尤其是七年前,幾位大清皇商被秦國軍方一鍋端,整個草原便斷了物資供應,僅靠十餘年前掠來的數千漢人工匠,敲敲打打,勉力支撐。

盡管,我大清不時派遣精悍八旗官兵侵入漢地,欲圖掠些物資和人口,補充損耗的實力,但在秦國的嚴密防禦下,其實每次所得甚少,甚至有時候還會遭到秦國邊鎮的強力反擊,損失不少旗丁。相較於擁有無窮無盡人力的秦國,我大清即使在小規模的衝突中損失輕微,那也是得不償失,讓人無法接受的。

要知道,草原上氣候環境惡劣,物資貧瘠,嬰幼兒的死亡率非常高。一名合格的八旗甲兵,辛辛苦苦培育十幾年,卻被秦國軍兵憑堅壘以火器輕而易舉的擊殺在野外,想想就讓人脊背發涼。

因而,在漢地界內,但凡遇到稍有武力的堡寨、村屯,隻要能造成人員損失的情況下,我大清八旗官兵一般是不願傾力攻打的,就算斬首數百,搶得幾十口鍋,百八十鐵盆,但有官兵傷亡,那也顯得極為不劃算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大清八旗就非常惜命,畏於戰陣,不敢與秦國直麵以擊。三年前,秦國在“意外”獲得了青海、甘肅、烏斯藏等大片領土後,陡然氣焰囂張起來。他們從張家口、大同兩個方向出兵五萬餘,意圖拔除綏遠城(今烏蘭察布市),並於此嵌入一枚重要的楔子,進而威脅歸綏。

我大清為此集結萬餘精銳滿蒙八旗騎兵,不斷強襲秦軍行進隊列和後方補給,最終迫使秦軍後撤,粉碎了這次聲勢浩大的進攻,斬首四千六百餘,極大震懾了秦軍,使其未敢再次組織這般規模的軍事進攻。而我八旗官兵也在此次戰鬥中,付出了一千兩百多人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