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二章 大陸的桎梏(3 / 3)

“三元體係給王朝政府帶來穩定與富足,但這也意味著過分的穩定性使王朝的體製沒有能力掌控長久的持續發展與變革,即使是在物質文明登峰造極的大宋王朝,生產力水平已經非常接近我們齊國工業化的初級階段。但是,宋朝的經濟發展仍其興也忽,其亡也勃,這種革命性的變革如同白駒過隙。”

“這表明,在支持持續的集約型增長以及工業化方麵,神州大陸的門檻要遠遠高於歐羅諸國,甚至也要高於呂宋、衛國等齊國藩屬--最起碼,它們沒有太多的思想上和體製上的諸多掣肘。一個強大帝國時空的成就,與其長遠發展之間是一種權衡,而大陸政權的種種體係和思想,乃至社會結構,可能是對經濟集約增長與工業化開花結果隱隱充滿敵意的所在。”

“故而,大陸的發展處處受製於三元均衡。製度性的因素,包括社會經濟結構、產權、意識形態、價值和朝廷政策決定了社會的發展路徑。這些製度性因素,最終決定一個社會是否能夠發展和鞏固工業化。大陸的三元均衡結構,導致其總體環境或多或少不太適合我們齊國的發展模式,因此會極力轉向均衡的動態回歸,這就注定了傳統大陸王朝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極限。”

“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任何一種均衡的結束,都會要求有一種外力的推動。同樣的,不論是此前的大明,還是即將誕生的大秦,其三元均衡仍將會以無限期的持續。除非遇到一種更高級別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使他們慣有的製度和體係崩塌。”

“這一點也可以衛國、順國和呂宋等藩屬變革的不同之處看出端倪,它們可以完全沒有任何掣肘地按照我們齊國的工業總體規劃,承接一項或者幾項特有的工業技術轉移,並集中全力為之建設和發展。”

“而大陸改革的機會成本大大高於衛、順、呂宋等藩屬的機會成本。中原王朝太大了,加之人口規模更甚,社會體係和思想體係的固有化,需要緩慢地去適應這個世界的變遷也是自然而然的。即便孫可望和衛國、呂宋等藩屬一樣願意改革,由於曆代王朝的成功所產生的巨大慣性,更由於要對頑固的三元結構進行解除,大陸實行現代化不得不經曆一個非常漫長的歲月,才能使得它脫離原有的軌道。”

“這就是大陸王朝政權在發展工業化要經曆困境的根源,一個外部的推動,才是結束它們均衡的唯一道路。而我們齊國,就是那個能推動它們進行逐步變革的一個強大動力。當然,所有的前提,就是未來的大陸王朝,嗯,也就是孫可望所建立的大秦,有沒有進行製度變革和社會變革的大魄力和大智慧。”

“也就是說,在短時間內,大陸的王朝尚不具備構成對我們齊國的挑戰?”齊子綸雖然對齊遠山說的這番話,有些不太理解,但其中的關鍵點,他還是可以抓住。

“我認為,至少在未來五十年裏,大陸對我們齊國不具任何威脅。”齊遠山點點頭說道:“不論是消除北方和西北地區的邊患,還是進行一場有限的內部革新,都不是短期內所能做到的。而在這期間,我們齊國不論是人口規模,還是軍事實力,都將以倍數發展,足以奠定我們齊國在南洋和印度洋地區的霸權。”

“以後,我們齊國會跟大陸……發生摩擦,繼而進行一場大戰嗎?”齊子綸小心地問道。

“世事難料!”齊遠山朝遠處的海州城方向望去,“在我們有生之年,或許不會發生大陸和齊國之間地戰爭。但三代、四代以後,故土情結不再,那就不敢保證會不會因利益之爭而彼此生隙,繼而引發一場戰爭。”

。您提供大神重慶老Q的1635漢風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