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五章 泰安(3 / 3)

王忠毅在移民漢洲之前,除了研讀四書五經,備考科舉外,最為感興趣的卻是各類工物器具的的運行原理研究和製作。然而,揚州之屠,讓他幾乎命喪於清虜刀下。後來,迫於危急形勢,憑著讀書人的身份登上了齊國的移民船,逃離了地獄般的長江北岸,最後來到漢洲本土。

初來漢洲時,因為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再加之為人通達,沒有傳統文人的迂腐,便進入建業府,從吏員做起。未幾年,因為做事幹練,先後任職開元縣民政庶務官、新淮安縣負責拓殖的庶務官、廣寧堡指揮使。兩年前轉升泰安知縣。

在漢洲十餘年間,他逐漸發現,齊國官員任職升遷,隻注重實績,對你能做什麼道德文章根本不在乎。而且,因為是一個移民彙聚的新型王國,對出身和資曆更是一點也不看重--當然,這個建立方才二十年的王國,也無所謂高貴出身和深厚背景的世家大族,隻要能在地方做出優異的政績,一個暢通的上升道路,會向所有具有一定治政能力的官員所開放。

另外,齊國上下對各類機器和科學的重視,也讓王忠毅內心深處對工物機器的熱愛,也慢慢釋放出來。在治理地方,管理庶務之餘,他會經常組織泰安當地的工匠和學者一起研究和製造有利於工農業生產的各種器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於這句齊王經常掛於嘴邊的話語,他是深以為然。一個國家,一個地方,若是能用眾多的機器,輕鬆生產出巨量的商品,那將意味著,在有限的人口規模當中,社會產品數量得到急劇增加,相應的,人們可能獲得的物質資源或者財富也將比以前提升數倍。

豐衣足食,民富國強,進而天下大治,這個隻存在於上古傳說中的盛世場景,必將在我齊國得以實現。

在經過數日的研究和改進,一架以畜力為動力輸出的脫粒機粗粗研製成功,在一頭騾子的牽引下,這台脫粒機可以做到每小時完成三百公斤左右的穀物加工,使得效率較此前使用石滾脫粒,效率足足提升了五倍之多。該機器的發明,比後世英國人安德魯·米克爾研製的穀物脫粒機足足提前了一百二十年。

“這個機器部件若是全部都采用鐵件製作,估計可以更加經久耐用一些。”王忠毅拍了拍機器的木質輸料口,“另外,這其中部分傳動裝置,若再增加一些鋼鐵齒輪,想必會省力得多。”

“大人,我們這裏每月分到的鋼鐵數量雖然不多,但勻些過來,也是可以做到的。”一名官員笑著說道:“不過,你所說的傳動鋼鐵齒輪,恐怕一時間不好弄來。那需要從北邊的建業府那邊專門定製,方能有一定的數量供應給我們。”

“什麼東西都要從建業府那邊運來,太耽誤事了。”王忠毅要搖頭說道:“要是我們西南地區也建一座鋼鐵廠,然後再引一些鐵器加工廠,或者五金廠來此,豈不是能更好地促進我們西南地區的發展。”

“大人,雖然在距離我泰安縣數十裏的地方發現了鐵礦,但工部或許不會同意我們在此建設一座鋼鐵廠。”那名官員苦笑著說道:“因為,我們這裏缺乏煉鐵冶鋼所必備的煤炭。……聽說,工部屬意在南都(今澳洲墨爾本市)興建一座鋼鐵廠,他們那裏發現了煤礦。”

“……嗬嗬,話說,南都的運氣還真好。前腳剛發現了金礦,後腳又發現了煤礦。如今,還要興建我齊國第三座鋼鐵基地。也許,要不了數年時間,這南都就此大興了!”

“是呀,人家地理資源條件確實比我們泰安要好。更為難得是,以南都為核心的漢南地區行署大總管,可是由去年才從內閣副總理退下來的沈大人(原內閣副總理,吏部尚書沈成安)擔當。如此一來,這南都有資源,又有人脈,因勢發展起來,那也是順理成章之事。”那名官員不無羨慕地說道。

“那可未必。”王忠毅瞥了一眼這名官員,“發展,更多依靠的是活人,更是一地官民同心協力之奮鬥,可不是一堆死物的所謂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