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八章 糧食和人口(2 / 3)

在16世紀,隨著歐洲人到達中國以後不久,土豆也開始在中國傳播,不過這種傳播是自發性的,種植麵積雖然在擴大,但是速度不快,直到後來清朝時期,才慢慢開始主糧化。

而土豆在漢洲,一直都在農業種植作物中處於比較重要的地位,和小麥、玉米、稻米並列成為國內四大主糧。在應對去年因旱情而暫時造成的糧食短缺境況下,靠著臨時補種的大量土豆,加上沿海日漸擴大的漁業捕撈,基本上讓漢洲民眾沒有出現大範圍的餓肚子現象。

眼見著上半年的旱情依舊沒有緩解,為了確保民眾的口糧供應,除了增大糧食進口力度,整個漢洲本土在去年的基礎上,增加了土豆的播種麵積。同時,許多新增的的移民點開辟計劃幾乎被全部叫停,各地分配到來的移民全部投入到當地的農田水利建設當中。

對於饑荒,每個來到漢洲的移民都是深有體會,並心有餘悸的。在紛亂的大明境內,除了無數百姓直接死於清虜屠刀之下外,更多的人則是死於戰亂所造成的饑餓、瘟疫。

戰亂不僅破壞了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還嚴重地破壞了農業生產秩序,由此而造成更為可怕的饑荒,進而引起嚴重的人口危機。通過對曆史數據的整理,可以明顯地看到,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糧食歉收後的一年裏,死亡人數是正常年份情況下的2到4倍。此外,在正常年份裏,三分之二的死亡人口是兒童和老人。而在戰亂和饑荒年景裏,超過一半的死亡人口是年富力強的成年人口。

換句話說,生存危機破壞了勞動力和家庭結構,不利於人口的繁衍。在饑荒時期,婦女懷孕的情況,也會比正常情況下減少一半。生育力的突然下降是幾個原因造成的。一些人的伴侶死亡,一些人不具有生育能力,一些人在絕望中墮了胎。

還有一種可能是,從饑荒中幸免於難的婦女處於饑餓狀態,身體嚴重缺乏營養,以至於她們在短時間內沒有月經,無法排卵。

另外,即使處在絕望的饑餓中,人們實際上也很少被餓死。更多的情況是,他們的身體太過虛弱,難以抵抗諸如流感或痢疾等一般疾病。

在整個十七世紀,不論是亞洲,還是歐洲,人口幾乎都處在急劇下降的過程。歐洲爆發的三十年戰爭,東方發生的明清易代和大規模的屠殺,都使得數百上千萬人死去。即使未發生戰爭的其他地區,因為糧食的匱乏,或者疾病、瘟疫的頻發,人口也是增長極為有限。

但在漢洲大陸,隨著十餘年的開發和建設,加之移民不斷輸入,使得這塊古老的大陸人口規模開始快速地增長。

在這個時期,由於醫療、衛生,以及食物營養等條件的限製,人口增長麵臨許多嚴峻的挑戰。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新生兒會在一年內死去,即使僥幸成活到一年,他們中的一半也會在成年前夭折。因而,為了繁衍自己的後代,幾乎每對夫婦平均生養四到五個孩子。

漢洲自建基立業起,雖然經曆過幾次對外戰爭,但都未大範圍的波及到本土,基本上保持了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再加之政府也未過多“苛政殘民”的舉措,反而有諸多惠民利農政策和措施,使得整個漢洲本土農業發展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隨著農業的發展和食物供應穩定提升,漢洲本土和幾個海外領地陸續開始出現生育高峰。三年前,新生兒超過兩萬,去年達兩萬四千,到了今年,可能會接近三萬。一旦結了婚,大部分夫婦都會在婚後頭一年迎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然後有規律地每隔一段時間就生下更多的子女。因而,在漢洲本土的許多居民點和城鎮,就會看到許多婦人要麼正在哄孩子,要麼正在喂他們吃奶(哺乳期內母親們一般不會再懷上另一個孩子,這短時間一般為6到18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