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齊王國若是無故扣押建奴使者,讓世人得知,豈不是將我大齊看做那凶殘無禮的蠻夷,徒增惡感,同時,還平白讓這些建奴使者揚名於世。
經過一個月的不斷質詢,齊國上下已然得知建奴使團來漢洲本土的目的。多爾袞要求齊國撤回對登萊永初朝廷的一切支援,並承諾不再登岸攻擊清廷控製下的沿海城鎮。
作為回報,清廷將以五年時間,分批支付給齊國白銀四百萬兩,黃金五萬兩,各色毛皮一萬張,東珠五百顆,允許齊國暫時割據登萊和遼東之間島嶼,以為移民所用。
對於齊國最為看重的移民,清廷承諾,每年會主動搜羅三萬人以上,供齊國轉運回漢洲本土,分別在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和泉州進行人口交割。
乍一聽,清廷給予的條件非常優厚,不僅給予重金賄賂齊國不再幹涉大陸局勢,還能主動幫著搜羅移民,以供齊國所用。
但是稍微一琢磨,就覺得清廷的條件並不像提出來的那般簡單。四百萬兩白銀、五萬兩黃金,以及大量的毛皮和東珠,並不是一次性地支付給齊國。多爾袞竟然搞出了一個“按揭”支付方式,還以五年時間為限。
若是在這期間,清廷摧枯拉朽般地擊敗登萊永初朝廷,還順勢剪除了國內各個抵抗勢力,進而一統天下。那個時候,一個強大而又統一的王朝,可不是小小的齊國所能輕易撼動的。萬一,他們翻臉不認賬,難道齊國還能拿著欠條,去北京找多爾袞討債不成?屆時,就算出動戰船和陸戰隊,進行暴力“催收”了,也不一定要的回來呀。
另外一點,清廷幫著你搜羅移民,誰知道這些人口當中都給你摻雜些什麼。地痞、流氓、各類罪犯、敗兵、流賊……,可能清廷覺得凡是無用之人,或者認為是社會中的各種包袱,全都一股腦地塞給你。將我們漢洲大陸,當做一個發配流放之地,各色人口的收容之所。
最後還有一點,移民人口交割的地方,竟然有泉州,要知道,這處海港大埠乃是鄭芝龍最為緊要的水師據點和造船基地。這清廷將泉州列入移民交割地,分明是想挑撥齊國與鄭芝龍的合作關係。你看,齊國為了更好的接收移民,準備聯絡我大清,攻伐泉州,直擊鄭芝龍核心所在。
因而,齊國上下對清廷給出的條件嗤之以鼻。我們有登萊、福建、廣西等幾個移民窗口,可以提供穩定的移民來源,還能以此挑選合適的移民類型,哪需要你們清廷來幫著搜羅一些不怎麼不靠譜的人口。
而且,齊國內部一些激進的官員和軍人,還存有一個不能宣之以口的理由,那就是不能讓清廷順利統一天下,最好是維持幾個分裂的政權,以便齊國可以利用這種混亂局勢,實現長久的移民。
齊天對此不置可否,他知道,漢洲本土的部分官員和民眾,經過十餘年的潛移默化,很多人已經對漢洲具有了一定的歸屬感,開始將自身的利益與漢洲相結合起來,並與曾經的母國——大明產生了割裂。
隨著下一代逐漸成長起來,必然會有更多的人逐漸脫離大明的影響,轉而將漢洲作為自己的根基。他們對大明的感情或許隻是出於父輩的關係,僅僅存在一點親近感,但要讓他們為大明犧牲自己的利益,而去無限度地去支援和扶助大明,恐怕會遭到他們激烈的反對。
在南宋時期,對於北伐中原,恢複河山,據說許多南方民眾是強烈反對的,認為淪陷於金人手裏的北方廣大民眾,已然不是宋人,不該犧牲自己的經濟利益,去做哪無謂的北伐。
也許,在經過三五十年後,身居漢洲本土的廣大民眾,也會如同南宋時期的那些普通民眾一般,對曾經的大明(大陸),除了有文化上的親近感外,恐怕會全然將對方看做化外之人,異國之民。
屆時,本土的漢洲人是否還會支持政府不計代價地從大明(大陸)移民,恐怕也是未知之數。與其拿出海量的金錢,花費巨大代價從大明移民,那莫如將這些錢物補貼給本土民眾,提高本土民眾生活水平,那或許更能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