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行生根(1 / 1)

天卦宗師

第一章,太行生根

雍正二年,泰山以西,太行山南部一帶逢百年不遇之大旱,幾乎顆粒無收,老百姓餓死無數,屍橫遍野,大量災民流離失所,紛紛逃往各處求生。話說在太行山東麓黃河北岸有一郭家集,是個較繁華的鎮店,買賣鋪戶上百家,因此地旱情較清,老百姓日子過得也算悠閑,郭家集鎮東頭有一鐵匠鋪,老板王忠,四十出頭,膝下一兒一女,女兒已出嫁,兒子王成十八歲,王忠和媳婦崔氏還有兒子一家三口共同經營著鐵匠鋪,活計多數‘為各家農具,王忠手藝好,生意也是應接不暇。和往常一樣,一天清晨王忠在鋪子裏清點著打好的農具,等農戶們上門來取,他剛剛清點完,就看見遠處來了很多人,走近一看,好多的難民,扶老攜幼來到了鎮上,頭前一婦女背著一孩子,手裏還領著一個,滿頭汙垢走到他麵前,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一口中說道“大哥行行好,給些吃的吧”,說著讓旁邊站著的孩子也跪下,王忠趕緊招呼崔氏,“孩子他娘,拿著吃的來”,崔氏正在做早飯,不知什麼情況,出來一看,街上都是難民,崔氏回到廚房拿了幾個窩頭遞給了婦女和孩子,王忠趕忙說盛幾碗粥,崔氏應了一聲,這時又有幾個難民看見婦女和孩子正在吃窩頭,也趕緊過來,央求著王忠給些吃的,王忠一看,回屋把粥鍋和幹糧都端了出來,每人分了些,這時難民已經紛紛走到各店鋪乞討,王忠看著幾個難民吃飯,好像都是餓了幾天的樣子,便問婦女“大姐,你們家是哪裏啊,怎麼來到這裏”,婦女哭泣的說到“我們家是黃河南岸的,今年大旱顆粒無收,家裏人都餓死、病死了,隻剩下我們娘仨跟著鄉親們出來逃荒”,王忠說“縣衙沒有賑災嗎?”,婦人說“前期縣衙開了粥場,可過了沒多久粥場就不開了,說多地受災,糧食還得等等”,這時有一五十多歲的老漢說到“受災的太多了,我們隻能出來,不然都得餓死”。

王忠不敢讓難民多吃,怕撐壞他們,就讓崔氏收了碗筷,然後問幾個難民,“你們幾個打算去哪裏啊”,幾個難民互相看了看,那老漢說到“恩人啊,您這有什麼活計嗎,我們都是莊稼人,啥活都會,給口吃的就成”。王忠看著一群難民甚是為難,雖說自己一家吃喝不愁,但養活六七個難民是絕對養不了的,正在為難,這時來了幾個取農具的農戶,大家一看,都說回家取些糧食,送給這些難民,王忠一聽很高興,但又一想這一百多人住哪啊,發了愁了,崔氏說“當家的,你去找裏長拿個主意”,王忠一聽也隻有如此,王總讓崔氏拿出糧食多做些幹糧,自己就去找裏長,當王忠到了裏長家,已經有好幾個當地人正在和裏長商議難民的事,裏長說人太多了,很難安置下,可以暫時解決吃的問題,但不是長久之法,大家商議了很久也沒妥善的辦法,最後一老者說到“離此四十裏大山裏有一道館,裏麵住著一位老道長和一個徒弟,道館雖然年代久遠,卻也寬敞,裏長可去和道長商量一番。”裏長說到“嗯,我這就去,大家先湊些糧食,等我回來。”大家各自散去安撫難民。

午後未時,裏長坐馬車回到鎮裏,和大家說道長同意接受難民,裏長找了幾個青年把籌集的糧食裝上大車,吩咐把難民送進大山,王忠也讓兒子王成隨行,難民一看,都紛紛跪倒稱謝。王成一行人來到道館天色已晚,隻見道館門前有兩株柏樹,兩人合圍粗細,廟門三個字《無極觀》,後麵有一排正房和兩排廂房,院內也是蒼鬆翠柏,此時夕陽早下,道館顯得格外莊嚴肅穆。

王成上山拍打廟門,過了一會,廟門開了,出來一個小道士,十二三歲,看到王成說到“施主是郭家集的嗎”,王成說到“是,裏長讓我們來的”,小道士說“我去稟告師傅”,過不多久,出來一個道長,年近六旬,較瘦,但身材挺直,仙風道骨,手拿拂塵,見王成說到“小施主把難民讓進來吧”,王成和幾個青年把眾人安排妥當,糧食送進了館裏,和道長辭行回了郭家集。

難民在道館按下了身,裏長讓人送來農具,村民一部分在附近開荒種田,一部分回到郭家集幫助鎮民做些活計,一百多人總算得到了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