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發展,在宋代時是大江南北百花爭豔,到了元代的時候就幾乎是以景德鎮為主了,而到了明代的時候,基本上就變成了由景德鎮各瓷窯一統天下的局麵。
景德鎮瓷器產品占據了全國的主要市場,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業時代特征的是景德鎮瓷器。
景德鎮瓷器以青花為主,其它各類產品如釉下彩、釉上彩、鬥彩、單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明朝十七個皇帝執政,共經曆了近三百年時間,每一個朝代都在瓷器上有所發展,加上明朝瓷器的釉色花樣翻新,款識特征多變,曆來就是鑒定上的一個難點。
清朝時代的瓷器可謂是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
清代的陶瓷生產,除了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
無論是元代、明代還是清代,這三代的瓷器產量都可以用驚人來說明,而留下精品也足以賣出極高的天價,尤其是清三代的作品,更是屢創新高,上千萬比比皆是,而且其造型、畫風等比起原始青瓷之類更接近現代人的審美觀點,所以這門票販賣亦是一票難求。
趙卓來到場地的時候,身後輕飄飄的跟著墨靈和翡翠,翡翠是第一次來到這種地方,睜著大眼睛,好奇無比,墨靈則是輕車熟駕的給她介紹起來,比起翡翠,墨靈去過的地方確實要多得多。
趙卓坐下來後,紀小帆就跟他聊起霧山發掘的情況,沒過一會兒,三百多參賽者已經魚貫而入,擠滿了會場前排,有的人並沒將箱子放地上,而是抱在懷裏,小心翼翼得很,其實這麼嚴的安保措施下,基本上是沒人會打搶劫的主意。
接下來便是觀眾入席,因為要挖掘霧山,所以紀淵等人的票都給了自家的親戚,唯一讓趙卓熟悉的則是景瑤。
隻是景瑤並不知道頭頂上還飄著兩個古靈,否則必定要大驚失色。
鬧哄哄的會場隨著評委們的進入開始變得安靜起來,沒過多久,白城鑒定師協會會長童齊安先清了清嗓子,將前五場的事情粗略的講了一遍,尤其是重點講了一下獲得五場第一的瓷器,一些沒有看到前五場的都為那高價大吃了一驚,更覺得今天是來對了。
童齊安顯然很會抓住觀眾的心理,就算是之前看過的,也被他的一席話說得心潮澎湃,好似自己就要上台獻寶一般。
童齊安說完之後,第六場比賽便立刻拉開了序幕。
第一個上台來的是個五十來歲的老者,相貌雖然消瘦,但是蓄著白胡須,頗有幾分道骨仙風的味道,據介紹,帶來的東西乃是一件祖傳了足足八代的家傳珍寶。
而這件珍寶顯然也不是小東西,而是一件大件貨,兩個工作人員小心翼翼的將大箱子抬了上來,弄得觀眾們都提心吊膽的。
待到把箱子打開,珍寶露出真容來,卻是一件足有60厘米高的青釉鳳尾尊。
這件鳳尾尊個頭頗大,胎質白中閃灰,青色的釉層也頗為厚重,在燈光照射下閃爍著很強的玻璃質感。
在釉層上,塑著印花纏枝蓮紋,頗為玄妙。
老人家顯然很激動,朗聲介紹著這件鳳尾尊的曆史,說八代之前,家裏還是某某朝廷的高官之類,辭官時帶回此罐,作為家傳之寶,代代傳下,保護得十分好,一點都沒有破損的痕跡。
觀眾席上的人都不時的點著頭,隻認為這麼大一件精美的瓷器估計能夠賣上百萬的高價。
見到老人家那自信滿滿的樣子,直以為這件東西能夠當上鎮國之寶,趙卓看在眼裏,卻是淡淡搖了搖頭。
他隻看了幾眼便確定這件瓷器並非元代之物,而是清朝時期的仿品,造型雖然很大,但是並沒有元瓷那種鈍重稚拙的特點,而且製造工藝也流於匠氣之風。
果然,專家最後得出的結論印證了趙卓的想法,這乃是一件清代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