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又一個上當者(2 / 2)

柴窯乃是五代時期後周世宗柴榮的禦窯,所以從北宋開始便被稱為柴窯。

曆史上關於柴窯的記載數不勝數,據說柴窯之物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其製作稀罕精美,更被排在汝、官、哥、鈞、諸窯之首,更有甚者,將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鼻祖。

然而,柴窯至今也未曾發現過實物及窯址,正因為如此,才有柴窯一片值千金之說,至今出土的唐宋窯器多不勝數,然而卻沒有一件能夠符合傳說中柴窯的規格,而且,究竟什麼色青如天,究竟何謂明如鏡,怎麼樣才稀薄如紙,聲如磐,這些古人留下的記載由於沒有實物的參考,對現代人而言,便更象是一個難解的謎團。

所以說,如果這件瓷器真的是柴窯之物,那價格便絕對不止千萬之數啊。

趙卓一念到此,目光又朝著那對酒盞望去,這一望便豁然大吃了一驚

剛才在酒盞周圍,環繞著至少六枚靈光,然而短短時間之內,竟然消失了一半,僅剩的三枚靈光也比之前黯淡了許多。

而且,剛才因為有靈光環繞,酒盞給人的感覺無論從造型還是釉色上,都有一種如真似幻之感,仿佛一件青色玉石剛從水中撈出一般,潤澤細膩,所以當看到這底款上有著“柴”字之時,才豁然聯想起柴窯的傳說。

然而,如今靈光隻剩一半,這酒盞散發的古韻也頓時消失了不少,就好象被抽幹了靈魂一般,變得有幾分死氣沉沉了。

而且在表麵上,也露出因為兩次施釉而造成的些許結晶來,頓時顯得有些粗糙感。

看到這樣的變化,趙卓一下子便聯想起了孟虹等人所經曆的事情,莫非這酒盞也是從那年輕人手裏買來的不成?

就在這時,侯雲似也發現了酒盞的變化,他使勁的揉了揉眼睛,似乎沒料到明明象真品的柴窯酒盞怎麼一下子變了個樣,這明顯的乃是一件現代贗品啊

評委們也都紛紛私語著,都搖了搖頭,直以為剛才都是看走了眼,並沒有多想,畢竟,這柴窯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所以因為這件瓷器可能是柴窯而產生了眼力上的誤差也極有可能,不過一鎮定下來,便看到了瓷器的漏洞。

柴窯的色為青如天,即猶如“雨過天晴雲破第一次”的美感,雖然這句古人的評語對現代人而言太過虛幻,但是顯而易見的是,柴窯器的釉色相當溫潤古樸,而且其工藝水平比起越窯和邢窯還要高。

然而,這對酒盞在釉色上卻顯然達不到柴窯的程度,甚至於老道的鑒定師很明顯便可以看出這釉色是現代工藝製成。

轉眼間,靈光又消失了一顆,酒盞的破綻便越加的明顯,侯雲顯然大受打擊,一時間都懵住了,嘴巴張了張,硬是沒有說出句話來,不待評委鑒定,他便轉身下了台,腳步踉蹌的朝著專用通道走去。

趙卓連忙站起身來,一邊跑上台去將酒盞拿起,一邊朝評委說道:“我去將東西送給侯老。”

評委們當然不會反對,任由著趙卓追上去,而趙卓一拿到酒盞,便伸出手指點在了酒盞尚存的靈光之上。

一道畫麵從腦海中閃現了出來,這是一個地下廣場,燈光顯得有些昏暗,周圍有著不小攤位,上麵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古玩,人來人往,在這個攤位上,一個帽子壓得低低的長發青年正拿著酒盞看著,那指頭上豁然有著一枚翡翠指環。

畫麵一閃而過,雖然依然沒有看清楚青年的麵孔,但是趙卓卻是暗吃了一驚,隻因為那地下廣場實在再熟悉不過,那裏就是白城鬼市

而且,那酒盞的確如自己所想的一樣,是一件贗品。

趙卓不待猶豫,伸出手指點在酒盞的最後一枚靈光之上,場麵再次顯現出來,卻是和之前接觸元青花時的場麵頗有些相似,戴著翡翠指環的手在酒盞上撫摩著,碧綠的翡翠散發著妖異的光芒,而這時,趙卓也終於看清楚青年的臉龐。

這青年不過20來歲,相貌普普通通,的確沒有任何讓人在意的地方,不過,他整個人顯得十分的邪氣,一雙手撫摩著酒盞,嘴角勾出幾分戲謔的笑容,好似在嘲笑著即將上當的人們一般。

沒過多久,青年收回了雙手,而這酒盞上豁然散發出了十枚靈光,靈光閃爍,極大的影響了普通人的視覺,足已誤認為這贗品便是貨真價實的真品,再加上盞底的“柴”字,自然也就會聯想起柴窯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