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開棺
不過,此時的天色已漸漸晚了下來,要等到明天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拿著設備過來後才能開棺,所以,村長留了幾個人在這裏看守之後,趙卓一行人便去了村長的家。
村長家早就開始在做飯了,所用的肉、菜全部都是來的時候帶過來的,除此之外,崔世煙還給了勞工費,所以村子的人對於博物館的人都非常熱情。
沒過多久,在村長家的大院子裏,便搬上了一大張桌子,飯菜都做得很有農家風味,對於吃慣了城裏菜的眾人而言,都覺得非常的可口。
村長名叫李樂德,四十來歲,說起來話來總喜歡笑嗬嗬的,見到眾人吃得開心,他也樂嗬嗬的笑著。
韓朵兒吃得精精有味,更是希奇的指著一道菜問道:“村長,這菜是怎麼做的,怎麼味道比大酒店的都更好吃,看起來也很簡單啊。”
李樂德笑道:“韓姑娘,你可別小看這道菜,這道菜可是用的宮廷秘方呢。”
“宮廷秘方?”眾人都不由好奇起來。
李樂德笑眯眯的道:“這話還得從今天那座大墓說起,那座大墓的墓碑上不都寫了嗎,是一個元代的大官的墓。那個大官出身在這裏,考取功名之後進了京,受到皇上器重便留在京城為官了,後來又被派遣到了地方當大員,最後告老還鄉回到這裏,那個時候這裏還不叫臨水鄉,據說那個大官的族人當時都有幾百人呢,可惜後來元朝動亂,到處都有紛爭,這裏也就卷入了戰火中,族人死的死,逃的逃,唯有這大官和幾個家人留了下來,死後便葬在了這裏。”
崔世煙本來就是解讀銘文的高手,在文言文和古代文字上造詣頗高,再加上石碑拚好之後又看過一遍,所以倒是很熟悉,便說道:“這事情我在碑文上倒都看過,村長你覺得棺材裏會隨葬些什麼東西?”
李樂德想了想道:“傳說這位大官在離京赴任的時候,元朝皇帝曾經賞賜過他許多東西,其中好象也有瓷器之類的東西,不過那個年代的鄉誌已經在戰火中燒毀了,這些事情都是一代代傳下來的,而且臨水鄉的人這幾百年來也變了好幾撥。”
趙卓心頭不由得一動,目光和崔世煙對望了一眼,亦能看出對方眼中的喜色。
元朝的製瓷業是宋、金瓷業的繼續和發展,而且其夾在宋朝和明清兩個製瓷業高峰之間,過度性十分明顯,一方麵,宋金時期的一些名窯如磁州窯、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的傳統產品仍在繼續燒造,特別是龍泉,青白係諸窯,由於外銷的需要,大件器型增多,生產規模普遍擴大;另一方麵,元代中晚期景德鎮又正式燒出了青花,釉裏紅,鈷藍釉,銅紅釉,卵白釉等新品種,為它日後成為瓷都奠定了基礎。
雖然元朝的瓷業並趕不上明清時期那麼繁榮,甚至也比不上宋代,但是,其官窯中的精品卻是非常受到收藏界的喜愛,其價格亦不在明清精品瓷器之下,尤其是幾年前,一件元代青花鬼穀子下山大罐,1400萬英鎊成交,加傭金後為1568.8萬英鎊,折合約2.3億元,創下了當時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紀錄。
如果說,這大官有著當時皇帝所禦賜的瓷器,那瓷器一定是官窯出品的,拿到現在來肯定價值不菲,而且若是皇帝賜的,那估計放在棺材裏的概率很大。
現在所等待的,便隻是開棺而已,誰也不知道開棺之後裏麵會是什麼樣子,不過眾人心裏還是十分期待,畢竟在墓室中都出土了這麼多數量的隨葬品,那麼棺材裏的肯定就是價值不菲的東西了。
村長家有好幾間房子,趙卓和韓朵兒便和崔世煙住在了村長家,其他工作人員則都分到了其他幾戶居民那裏,住宿當然也是要給住宿費的,所以村民都高高興興的將房間騰出來,給眾人住下。
第二天早上九點多鍾,博物館後續的工作人員便從市裏趕了過來,先在墓室外搭起了帳篷,安裝好設備,然後開始繼續清理主室和兩邊耳室裏的東西。
主室的重新清理並沒有發現遺漏的物品,耳室的清理則讓人不由得扼腕歎息,左耳室裏隨葬的陶罐數量很多,但是沒有一件是完整的,大多被砸得不成樣子,要拚接修複不知道要花上多少時間,右耳室裏的木質椅具之類的,要麼是朽爛了。
到下午的時候,眾人才集中到了主室中,開始開棺的工作,此時,天空不知為何都陰了下來,如今早已進入冬季,雖然是在南方沿海的地界上,但是天氣一陰下來還是有著股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