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章 年關(1 / 2)

“粗略統計,大頌和高麗的逆差在三十億頌圓左右,與東瀛的貿易逆差在四十八億頌圓左右。”

楊賀早有準備,端著一本賬冊向趙煦說道。

頓了下,他道:“這隻是賬麵上的貿易往來,民間多有疏漏。”

趙煦輕輕點頭。

按照銀子和頌圓的兌換比,這相等於六百萬兩銀子和九百多萬兩銀子。

如果拿頌圓和當代貨幣相比,一頌圓的購買力和一塊錢也差不多,隻是稍微高一點。

對於這個順差數目,趙煦覺得在情理之中。

畢竟,大頌基本上從上到下控製了高麗和東瀛,毫無障礙地向他們輸出工業品。

而由於高麗和東瀛沒有工業基礎,大頌的工業品在兩國內沒有敵手,盈餘這麼多理所應當。

“對於商稅這塊,你們要盯的緊一些,經商的商賈必須取得商引方能經商,每一筆貿易都要有記錄,按照盈餘繳納商稅。”想到楊賀說的‘民間多有疏漏’,他提醒了一句。

當前,大頌保持很低的農賦,那麼稅收就必須從商貿方麵補足。

他率領大頌的將士們在外用命,為商賈打下一個又一個市場。

他們不能隻享受紅利而不願承擔一點責任。

而按大頌律法交稅便是他們的責任。

當然,他很清楚商賈本色,他們的本性是不斷擴張利益,對於責任能不承擔就不承擔。

這也會是今後朝廷與民間商賈的主要矛盾。

也是大頌從農業國轉向工業國,發展商貿所要承受的結果。

對於這點,他必然是要保持警惕的,既要保持大頌商貿的發展,也不能允許鬧出亂子。

這便是他為什麼讓官辦商行占據主導,引領商貿發展的原因。

誰也無法保證未來大頌會不會出現一個受西土人思想教唆而成長起來的野心家。

他辛辛苦苦和將士們流血流淚打下來的江山,不願因此葬送。

“是,殿下。”楊賀應了聲是。

趙煦點點頭,又望向劉福,“為了配合大頌商貿的發展,大頌也該建立國籍製度了,非大頌國籍者,不能擅自入境,對於高麗,東瀛想要入籍大頌者,也要定製相關政策,設立條件。”

頓了下,他繼續道:“隻有擁有大頌國籍者,方可享受大頌一切福利,包括商貿方麵的政策福利,本王還會要求高麗,東瀛,以及呂宋同樣建立國籍製度,避免一些大頌商賈為了逃稅,將資產轉移到以上諸國,又想要享受紅利的兩頭吃行為。”

他的想法很簡單,責任和義務對等。

否則一個個隻想著鑽營,逃避義務,大頌還怎麼發展?

這個政策目的就是為了約束一些自以為聰明的商賈。

各國國籍製度建立,便讓他們沒有空子可鑽,必須二選一。

要麼作為大頌商賈,老實經商納稅,要麼就放棄大頌國籍,不再享受大頌發展的紅利。

其次,他還會在東土建立統一稅製,將東土諸國俱都納入其中。

商賈們無論到哪兒都得納一樣的稅,他們也就不想這些邪門歪道了。

說了這些,趙煦宣布散朝。

隨著年關將近,他又讓劉福下達政令,允許州郡縣府衙采買一批年貨,發放給又子弟當兵的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