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掃地僧(1 / 2)

“岩岩路徑入空蒙,中有幽人舊日宮。野草敗垣供暮雨,斷碑古木管秋風。山川融結千年秀,天地包籠一世雄。從此不須高索價,高名過眼總飄蓬。”

此詩描繪的正是中嶽嵩山南麓少室山。

少室山山勢陡峭峻拔,有三十六峰。諸峰簇擁起伏,如旌旗環圍,似劍戟羅列,頗為壯觀,有的拔地而起,有的逶迤延綿,有的象猛虎蹲坐、有的似雄獅起舞,有的若巨龍睡眠,有的如烏龜爬行,峰巒參差,峽穀縱橫,頗為壯觀。

登上山頂環顧四周,草山碧綠,林海蕩漾,雲霧飄渺如臨仙景。靈霄峽、大仙峽、褂冰崖、水簾洞、回音樓等,景物天成,引人人人勝。少室山的南麵,山姿很象古人戴的忠靖冠,所以又有“冠山”之名。

少室山頂寬平如寨,分有上下兩層,有四天門之險。

從山南北望,一組山峰,互相疊壓,狀如千葉舒蓮,所以唐代有“少室若蓮”之說。

主峰連天峰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聲威赫赫的少林寺。禦寨山西有水櫃一處,人稱“小飲馬池”,水量能供萬人食用。

據說在當初有西方僧人到中土來,善好禪法,頗得中土皇帝禮遇。中土皇帝敕就少室山為佛陀立寺,供給衣食。寺處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所以得名“少林寺”,意為“深藏於少室山下密林中的寺院”。

達摩主持少林寺後,四方學者聞風皆至,徒眾數百。這樣,大量的民間武術者都充當了少林寺的雜役。在達摩主持少林寺時,就已經有一些會武術或其它技能的青少年子弟被剃度為少林寺小和尚了。

當年達摩終日靜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獸和嚴寒酷暑的侵襲,在傳經時,他發現好些弟子禪坐時間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為了驅倦、防獸、健身、護寺,達摩等人仿效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鍛煉身體的各種動作,編成健身活動的“活身法”傳授僧人,此即為“少林拳”的雛形。

此外,達摩在空暇時間還練幾手便用鏟、棍、劍、杖等防盜護身的動作,後人稱之為達摩鏟、達摩杖、達摩劍,以後,他又吸取鳥、獸、蟲、魚飛翔、騰躍之姿,發展“活身法”,創造了羅漢十八手。後來經過曆代僧徒們長期演練、綜合、充實、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術,達百餘種,武術上總稱“少林拳”。

後來,少林寺方丈為了保護廟宇的安全,從寺僧中選出身強力壯、勇敢靈巧或善於械鬥者組織成一支專門隊伍。最初,他們的任務是護寺,以後,寺僧參與了政治活動,寺養僧兵,形成武僧。客觀形勢要求武藝向精湛的技擊方麵發展,開始了有組織的、嚴格的僧兵訓練,操練棍棒。

每日晨光曦微,武僧們同起而習之,夏練三伏,冬練三九,長年不斷,刻苦練習武藝。

“赫!赫!赫赫!!”百多武僧整齊有力的吐氣開聲,彙聚成的強大聲波從習武場傳來,虎虎生威,氣勢不凡。能站在這裏晨練,都是各個不凡,動作劃一,衝勁十足,從動作上看,勇而有力,硬而不僵,簡單實用,絕無花招。從招式上看得出是少林炮拳。

追風炮、臥心炮、飛雲炮、連環炮、迎麵炮,衝天炮,一招招施展開來,虎虎生風,威氣逼人。

此拳要求“內要提,外要隨,起要橫,落要順,打要近,氣要催,拳如炮,毀敵身”。久練出拳如炮,威力無比。

地麵上坑坑窪窪,卻是極有規律,每人腳下兩個坑,身前身後各一坑,內行人一看便知,是長年練武留下的。

不遠處,隔著一堵牆,正有一些小和尚爬在牆上,一臉羨慕地看著這些正在練“少年炮拳”的武僧,恨不得自己也能像這些武僧一般習練武藝。

“哎呀~”一個小和尚看得太入神,掉了下來,摔在地上,發出一聲慘叫。

“慧法,慧法,你快醒醒!”其他小和尚看到摔在地上的小和尚一動不動,連忙下來,搖了搖身體:“不好了,不好了,慧法摔死了!”

~~~~

迷迷糊糊之中,唐晉聽到好像有人呼喚著自己,緩緩睜開眼睛,就看到一個慈祥的白須和尚正端著一碗藥要喂自己吃藥。

“阿彌陀佛,佛祖保佑,你能醒來,再無生命之危了。”老和尚道。

唐晉則是露出迷茫之色。

怎麼回事,自己不是正在觀看武僧練拳麼,怎麼現在躺在床上,還有人給自己喂藥,沒多久唐晉終於響起,自己好像手沒抓緊牆,摔了下來,然後摔暈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