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6-2612:46:00
楔子
人類的起源,就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似乎是以東非地區最早,然後才有世界其它地區的古人類出現。雖然幾乎每個國家和地區的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都自稱本地區的居民是由自己土地上的祖先獨立衍化而來的,但在科學界,支持全世界人都是非洲古人後裔的觀點還是略占上風,因為盡管這個觀點漏洞百出,但與其相左的學說卻更難在理論上或證據上成立。
不過,我們在這裏暫且先不討論自己祖先生於何處,而是轉而要跨越這段模糊的曆史,直接來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史前世界。
為什麼是這個年代?
是因為此時的人類已經在生理上進化完全了嗎?誠然,未經精確科學鑒定,光從外貌上(包括身高、體型、臉型等)看,我們幾乎已經無法將此時的人類化石與自己身上的骨架區分開來。但問題是,這個進化過程早在公元前數萬年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
看來不是。
公元前6000年左右,人類已經能夠完成許多高難度行為,比如磨製石器、鑽木取火等了,那究竟是什麼,讓筆者以這個時間,成為這部《世界通史》一書的開端?
一切源自一個經緯線交叉點附近的考古發掘——北緯30°、東經30°。
具備地理常識的朋友一定能很快在自己大腦中找到這個交叉點的具體位置:非洲北部,埃及境內,尼羅河三角洲附近。
因為就是在這裏,考古學家發掘出了人類最早的、比較完整的農業文化,那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埃及文明的搖籃。
眾所周知,農業號稱第一產業,因為人類一切的生存活動都是以農業為基礎的。但是,農業本身是分很多塊的,最普遍的說法就是“農林牧漁”一說,即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曆史上的各個民族的文明都各有所異,但都無一例外地是從這些農業生產中所誕生的。在隻擁有木棒、貝殼和骨器等簡陋生產工具的情況下,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所以大多隻能匍匐在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腳下,傍山吃山,傍水吃水,土壤肥沃的地方就發展種植,芳草鮮美的地方就放養牲畜——這兩項(種植業、畜牧業)是比較普遍的。
至於林業和漁業,前一項在遠古僅能為人類提供采集果實,後一項所需的專業技術比較精細,所以都不利於人類的大規模發展,故隨後多依附於種植業和畜牧業。
讓我們回到本書一開始所定位的時空中來:公元前6000年,30°N×30°E附近。
前麵提過了,在一片爭議聲中東非高原登上了人類發祥地的寶座,這就意味著同為非洲領土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區不會缺少史前人類的足跡。人類之所以會在三四百萬年前的東非地區誕生,氣候原因是相當重要的。位於赤道附近的東非大陸終年高溫,史前人類無須為自己準備各種衣物以抵禦寒冷;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熱帶地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我們的祖先提供了必需的基本營養,並且比較容易獲得,這就能夠促進猿人的進化。但是,人類並不滿足於此,即使此時他們便已經站在了自己所處地域的食物鏈(food)的最高層。理由很簡單,因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會滿足於現狀——隻要有機會,它們都會為了自己族類的擴大而鬥爭。
區別在於:當澳大利亞草原裏的羊兒數目超出其所屬地區的承載力時,它們隻能餓死;而人類,在自己種群繁衍超出東非這塊領地的承受力時,選擇了離開——而且,他們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