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共濟會四大家族:杜邦家族(1 / 3)

杜邦家族一開始其實是法國有名的鍾表世家,傳到皮埃爾·杜邦這一代,開始癡迷起了經濟與政治,成為了外交官。

甚至代表了當時的法國,參加了美國獨立戰爭中《巴黎條約》的談判。

在這場外交談判中,杜邦家族兩大收獲:第一是結識了美國的開國元勳——托馬斯·傑斐遜,這第二便是成功調停了美、法關係,被封為了法國貴族。

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革命群眾攻占巴士底獄,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路易十六被處死,杜邦也被株連下獄。

杜邦後來越獄逃跑。

拿破侖上台後,杜邦因為是“舊王黨分子“,被放逐到美國去。

1800年元旦這天早晨,一個名叫皮埃爾·杜邦的人,帶領全家13口人,搭乘帆船“美國鷹號“,橫渡大西洋前往美國。

杜邦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帶領家人倉皇上船的。

“美國鷹號“由於船長兩次弄錯了航向,行程異常漫長。

在狹小的船艙中,旅客擠得滿滿的,而且缺少糧食;他們隻得捕魚、捉老鼠以免挨餓。

途中他們兩次遇到英國船隻,得到過救助補給。

船員中的無賴之徒趁機打劫。

杜邦一家臨行前,賣掉了祖宅,隻帶了有價值的古董、銀餐具和裝飾品上船。

成人男女都身帶佩劍,輪流看守。

作為一家之主的杜邦,則將24萬法郎的金幣藏在懷中。

杜邦一家的目的地是紐約。

誤航的“美國鷹號“抵達羅德艾蘭州海邊時,重重的濃霧籠罩著海岸。

這是一個天寒地凍的早晨,全船的旅客像餓急了的野獸,等不及帆船下錨,便紛紛跳下船,爭先恐後泅水上岸。

岸邊有座房屋,他們敲門求救,但沒有反應,原來屋裏沒有人。

從窗戶裏看去,隻見爐火燒得通紅,餐桌上擺滿了食品。依常情,這家人準是到附近教堂裏做禮拜去了。

杜邦家人和其他旅客一道敲碎玻璃窗,衝進屋裏。

他們風卷殘雲般吃光了餐桌上擺著的迎接新年的美酒佳肴,而後杜邦掏出一枚金幣放在桌上,悄然離去。

皮埃爾·杜邦,這個後來成為杜邦財閥始祖的人,就是這麼來到美國的。

杜邦一家來到美國,因為早年結識托馬斯·傑斐遜而受到歡迎,並在傑斐遜幫助下,在美國定居。

費城各大報紙都報道了杜邦一家抵美的消息。

退職後一直隱居的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也發表談話說:“皮埃爾·杜邦先生,他一直站在美國一方,在對英戰爭的巴黎條約上,有功於美國。”

副總統傑佛遜稱杜邦先生是“法國最有才能的人”。

由於以上原因,杜邦一家人不是難民待遇,全家13口人備好了馬車,帶著行李南下去紐約。

從那以後,杜邦家族在美國紮下了根。

但是杜邦家族的事業並沒有一帆風順,早年他們嚐試了許多行業,都以失敗告終,直到有一次外出打獵。

在打獵的過程中,杜邦家族找到了一個可以令他們鹹魚翻身的機會。

那次打獵,皮埃爾的小兒子——伊雷內·杜邦,聽到有人抱怨:這獵槍總是走火。

打聽之下才知道,原來美國的火藥製造技術太落後了。

而這,就是杜邦家族的機會。

第五代伊雷內·杜邦自幼聰明好學,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

14歲的時候就寫了一篇關於製造火藥的文章,並且畢業後還進入了法國中央火藥局,跟著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一起研究高級火藥。

可以說在美國,沒有任何人能比伊雷內·杜邦更懂火藥。

興奮的伊雷內把消息告訴了父親,並提議立刻開辦火藥廠。

但火藥不是隨便賣給平民就能供銷完成的,最終還是隻能賣給國家。

但是就算依靠傑斐遜的關係,這個生意也不好做,於是老杜邦開始盤算起來。

而這個時候的傑斐遜正好遇到了一個大難題:

美國西部出產的商品和農產品,運輸都依賴著密西西比這條河的航道。

畢業後9年間,他一直致力於化學研究,獲得了兩項無煙火藥專利。

這時候,杜邦家族企業的總裁,是杜邦的堂叔猶仁。由於家族式的“夥伴“製度和財產公有,已不適合競爭,杜邦家族開會決定分家。盡管猶仁還是杜邦父親拉蒙一手帶大的,但猶仁卻連一股也沒分給杜邦。杜邦對公司貢獻巨大,卻受到這樣不公平的待遇!他除了薪水和專利權金以外,一無所獲,一氣之下,他脫離了堂叔猶仁的公司。杜邦去了肯塔基州,幫堂兄科裏經營鋼鐵工廠。後來他們把鋼廠轉手賣給聯合鋼鐵公司,用得來的資金加上自己的2.5萬美元,開發市內的電車,生意十分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