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六大律例(1 / 2)

————

郭信看了看窗外,“做實事也得看你能力多大,你如今統一營,隻能整肅一營,其餘的…不言自明。”

“嗯,下官明白。”

“陛下如今對京營頗有不滿,你所奏之事,其實算是給陛下送了個契機。”

方略打了個問號,疑惑道:“下官…沒懂。”

“源起於去年刺殺之事,你知道的,”郭信含糊的開了個頭,“近來陛下在隴西都護府大動刀子,你知道接下來是哪了嗎?”

“京營?”

“是的。”

方略還是不太明白,京營是皇帝的根本,皇帝不應該先穩固內部,再去處置相對而言“天高皇帝遠”的隴西都護府嗎?

“陛下為何不先動京營再動隴西?”

素來謹言慎行的郭信今天有些反常,居然連這種問題都接話了,可隻說了四個字:“帝王之術,順水推舟。”

但方略明白了——差錯出在隴西,道理在皇帝身上,此刻趁機清查隴西,順勢而為,無人可以質疑。

“而且,料不到什麼時候就到京營了,”郭信咳嗽了兩聲,調轉話題道:“本官年輕時落下的病根不少,這出征一回就吃不消了。”

方略沒去細想別的,直接問道:“指揮使,您上報兵部請求修養一段時日吧。”

郭信擺擺手,“陛下有旨,本官下月便要調去大都督府了,算是小升。”

大都督府作為最高軍事統帥機構,和文官較多的兵部不同,它的人員構成大部分都是各處調集而來的武官。就環境而言,比之條件較差的軍營,去那兒就職的工作條件要好不少。

方略默然。

“本官來神武衛就職沒幾年,這兒也不沾親帶故,”郭信話鋒一轉,“其餘幾人都是庸才,你嘛…資曆太淺。”

應該是在考慮舉薦之後接任的指揮使人選?方略心想。

郭信把邸報平攤在桌上,“得從別處調人,甚至可能…空一段時日。”

“指揮使,您這是何意?”

這種事情為啥要麵對麵和我講啊。

“嗬嗬,若無三五年的時日斟酌,我絕不輕易評判一人。不過就這短短數月,卻敢認定你才幹非凡,”郭信抬頭看向方略,“本官顧及的事少,也看透了,所以…好生做。”

方略知道些許關於郭信的過往,他是前朝世襲的總旗官,也算是較早跟隨本朝太祖皇帝起事的那一批人,算下來也有二十多年了。可是郭信的立場很正,不站隊,少言寡語,人緣也差,直到現在還是個四品的指揮使。

這也是為什麼他說自己不需顧及太多的緣由。

“謝指揮使指點,下官告退。”

方略作揖,然後推門而出。

依郭信的意思,他轉職以後,神武衛的指揮使之位會空下來一段時間,他暗示方略去爭一爭,並隱晦的表達了自己的舉薦多少有點用,也許可以抵消掉方略資曆太淺的缺憾。

可是方略不太想爭,他現在執掌一個千把人的營進行初步改革都已經相當吃力了,若是一整個衛,那大概真會鬧兵變。

另兩個都知,以及副指揮使,都不簡單啊。

哎,不知道算不算枉費了郭信的好意。

一個從底層一步步爬上來的、不投機倒把的元勳,方略覺得這樣的人在古代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