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略所不知的是,曆史上土豆傳入後、其在明朝一直都是顯貴們才能享用到的美食,等到了清朝、其種植規模才有所增加。
明末文學家徐渭就曾作《土豆》一詩道:
榛實軟不及,菰根旨定雌。
吳沙花落子,蜀國葉蹲鴟。
配茗人猶未,隨羞箸似知。
嬌顰非不賞,憔悴浣紗時。
曾身為大臣幕僚的徐渭什麼場麵沒見過,卻會為此作詩,可見土豆之稀罕。
雖然不知其源起,但方略很清楚土豆和紅薯這兩個高產作物對於一個數千年曆史的農業國的重要性與非比尋常的意義。
後世網上將「康乾盛世」笑稱為「番薯盛世」是不恰當的,因為紅薯的大規模種植得是二十世紀後的事了,在此之前這二者的種植占比都不大,基本上隻會選擇在無法種植常規穀物的犄角旮旯種上一些,以之充作額外的收成作為備災糧食。
就這,還是乾隆皇帝、各省官員、各路商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畢竟,紅薯不好吃而且吃不飽啊。
當然了,由於土豆與紅薯二者天生的高產,即便種植規模零零碎碎,但仍然有著不低的產量。
這亦是為什麼此前的朝代在人口超越一個億後便風雨飄搖,而在清朝能讓人口突破四個億的原因之一。
“來,今天我露一手。”方略卷了卷袖子,自信道。
羅循的妻子,李玉芸一臉為難,“少爺,君子遠庖廚……”
“啥跟啥啊,我來試試,無妨。”
除了蛋炒飯就隻會做酸辣土豆絲的方略站在灶台邊上,有一種恍然間回到了農村的感覺。
洗淨,去皮!
方略連試了兩把刀都覺得不習慣,於是幹脆去寢屋裏拿了那把戰術刀來。
嚓嚓嚓——
削皮削得很起勁的方略忽然想到如果同學們見到他在用這玩意給土豆削皮,估計會把自己揍一頓。
他不禁失笑。
接著切成片,再切成絲。
方略拿起了旁邊的菜刀,開始小心翼翼地切了起來,熟絡了一會便越開越快,看得旁邊的李玉芸一臉擔憂。
這要是切到手了咋辦。
“去洗幾個辣椒來。”
“唔…番椒?”
“對,就是那個。再來點薑和蔥吧。”
用清水瀝了一遍切好的土豆絲,然後起鍋燒油。
把碎辣椒和碎薑丟入鍋,翻炒兩下,再倒入土豆絲接著翻炒,隨後倒入醋,撒上蔥。
大功告成!
“來,都來嚐嚐。”方略本想端起盤子,結果被在旁邊圍觀的羅循搶了先。
程恒聞了聞,驚道:“少爺,您此前吃過這玩意?”
“吃過幾回吧。”
既然方略招呼了,那眾人也隻能來試吃一番。
“可惜了,感覺口感一般。”說實話,方略覺得這些土豆沒有後世的口感好。
莫非土豆也有口感改良版?
“嗯!我覺著不錯。”
“少爺手藝真好啊。”
“想不到您還會下廚。”
方略笑了笑,“別捧了,我隻會做幾個菜而已。”
————
接下來的幾日有些無趣,除了每天去瞧瞧琉璃窯的建造進度,耐不住寂寞的方略便去尋了鄭禦一趟。
大早上的來到椒圖司官衙,門口的小吏恰巧認識方略,於是直接開口道:“方都知,是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