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震驚世界的大事件(1 / 3)

最終經搶救過後發哥和陳玉蓮還是回複過來,兩人經過這次事件過後變得更恩愛了。原先發哥的“死”是葉言一手造成的事被發母知道後隻是歎息一聲便離去了。在場的人都知道的是發母是變相同意了兩人的事,畢竟她也不想再次失去兒子。誰知道下次是不是真的呢?事後翁美玲還一直追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葉言隻是說:“愛在此心中。”-----

1985年2月初,在非洲發生了一件大事。百年不遇的旱災在這裏發生了。此事震驚了全世界。就是葉言前世最可怕的事當今世界,大饑荒的災難仍然高懸人類的頭上。1983年起,非洲發生本世

紀以來最大的一次幹旱和饑荒。非洲55個國家和地區就有34個大旱,24個國家發生大

饑荒,1.5~1.85億人受到饑餓威脅。1983年就有1600萬人死於饑餓或與營養不良有

關的疾病,1984年死亡數字更高。聯合國稱這次大饑荒為“非洲近代史上最大的人類

災難”,全世界都在呼籲“救救非洲!”人類必須高度注意全世界的糧食安全,警惕

大饑荒的再度降臨。

中國《人民日報》於1985年3月20日發布消息:

非洲經曆著本世紀以來最大的一次幹旱和饑荒。從非洲北部至南部有34個國家遭

受大旱,24國發生了饑荒,15000萬至18500萬人受到饑餓的威脅。遭受災害嚴重的地

區河流幹涸,田地龜裂,黃沙彌漫,牲畜倒斃,至少1000萬人背井離鄉,東奔西走尋

覓食物。日內瓦紅十字協會說,1983年非洲有1600萬人死於饑餓或與營養不良有關的

疾病,1984年的死亡數字肯定更高。聯合國稱這次大旱為“非洲近代史上最大的人類

災難”。

到1985年底,大饑荒使上百萬人成為幽魂。在荒涼的非洲大地上,回蕩著一曲古

老、悲痛、幽咽的布魯斯。

熱帶的厄運:“饑渴”的大地

非洲一半以上的地區終年炎熱。從飛機上俯視非洲大地,一片單調的紅褐色。泰

戈爾說:我們生活在熱帶的淫威之下,每時每刻為了最起碼的生存都要付出沉重的代

價。沙漠、半沙漠擠去了非洲三分之一的大地。這是一個難以穿越的迷宮,正午氣溫

可高達攝氏五十多度。

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希臘語意為“陽光灼熱”。麵積約占世界陸地總麵積的

20.2%,次於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人口6.62億,占世界總人口的12.3%,次於亞、

歐兩洲。非洲的糧食作物種類繁多,有麥、稻、玉米、小米、高粱、馬鈴薯等。還有

比較稀奇的特產土薯、大蕉、椰棗、薯芋、食用芭蕉等,也是裹腹之物。

非洲是世界上民族成分最複雜的地區,語言約有800種,大多數居民屬於黑色人

種,許多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化,有的至今還處於原始的部落階段。

作為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非洲最早馴化和飼養動物,廣布於撒哈拉和南

部非洲的1000—3000年前的岩畫上的牧放牛群,生動地反映了這一點。

早在六千多年前,埃及人就發展了灌溉農業。公元7—14世紀,阿拉伯文化和基

督教均在非洲傳播,出現了穆斯林國家和基督教國家。中世紀時期,北非、東北非和

西非的農牧業生產已達到較高水平。

然而,非洲是一塊“饑渴”的大地,糧食問題一直異常嚴峻。饑魔幾乎年年困繞

著非洲。

從飛機上俯視,一片單調的紅褐色,間或點綴著淡綠的刺槐、角豆和白胡椒樹。

地麵不時出現大片黑漬,那是灌木林在一場大火之後給幹旱的草原留下的片片燒焦的

黑毯。成群的牲口穿越其間,一行行的就像打在窗上的雨點。尖頂的茅屋構成一處處

村落,周圍散布著矮小的穀倉,就像母羊身邊偎著羊羔。酷暑季節,地麵上看不到一

條河流,連一條小溪也沒有。這,就是非洲。

從地麵上看,眼前依然是單調的景色:幹枯的灌木,紅色的飛塵,砂石色的住房。

女人頭頂水罐,拖著疲憊的雙腿前行。男人騎著自行車,在一條漫長土路上顛簸。曠

野上有幾株碩大的猴子麵包樹,樹身寬闊,到處暴出腫塊,枝杈細長,上麵結著奇形

怪狀的果實,像是拴在繩子上的瓶子,一年當中隻有三四個月有雨,然後就是漫長的

旱季,猴子麵包樹粗大的樹身裏儲藏著水分,為了減少蒸發,樹葉全部脫guang。老鼠和

白蟻還隨時可能吃光穀倉裏的糧食,蝗害威脅著地裏的莊稼,在廣達1100萬平方公裏

的“萃萃蠅”生息區,人畜受到巨大危害。這,就是非洲。

非洲屬於熱帶氣候,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少雨、幹燥,炎熱的赤道橫貫中央。

這塊“熱帶大陸”的大部分處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全年平均氣溫在二十攝氏度以

上的地帶占全洲麵積的95%(除了極少數例外,全世界發展中國家都處於年平均氣溫超

過二十攝氏度的地區),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區終年炎熱。埃塞俄比亞東北部的達洛爾

年平均氣溫為三十四點五攝氏度,是世界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方之一。

1982年9月13日這一天,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以南的阿齊齊耶,氣溫竟高達五十

九點八攝氏度,創下了有史以來氣溫最高的世界紀錄!

除了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一帶屬熱帶雨林氣候之外,黑非洲廣大地區或為熱帶草

原氣候,或為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分布不平衡。年平均降水量在五百毫米以下的地區

占了全洲麵積的50%,這已是發生幹旱的界線。年平均降水量在二百毫米以下的地區

占全洲麵積的三分之一,有的地區終年幾乎無雨,這些地方是旱魃年年肆虐之處。

這正是熱帶的厄運,同樣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印度詩人泰戈爾感歎到:

我們生活在熱帶的淫威之下,每時每刻為了最起碼的生存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非洲惡劣的生存空間還包括沙漠,撒哈拉沙漠、納米布沙漠、卡拉哈迪沙漠和一

些幹旱草原、半沙漠地帶擠去了1/3以上的非洲大地。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

的沙漠,東西長5600公裏,南北寬1600公裏,麵積777萬平方公裏,占去非洲麵積的

32%。

這裏植物貧乏、人煙稀少,平均每平方公裏還不到一人。這是一個難以穿越的迷

宮,烈日熾烤下的沙海升騰著股股熱浪,狂風吹起的黃沙使沙丘在混茫中慢慢移動。

這是一個吞噬活物的死海,正午時分酷熱可高達五十多度,入夜,氣溫驟降,可至零

下二十五攝氏度。炎熱的、裹挾著漫天黃沙的“哈馬丹風”從撒哈拉吹向周圍的阿爾

及利亞、利比亞、毛裏塔尼亞、尼日爾和乍得等,使人們苦不堪言。

熱帶氣候和沙漠造成土地幹裂、風沙侵蝕使糧食減產甚至顆粒無收等惡劣的生存

狀況,使饑魔得以久久肆虐非洲大地。

造成饑荒的“秘密”:人口膨脹和生態危機

在正常的年景下,五個非洲人中,至少有一個吃不飽肚子。隨處可見農民們在“

刀耕火種”。照此速度,到2010年,非洲的森林將全部消失。在一年內撒哈拉沙漠竟

向南推進了二百公裏。在一萬年以前,撒哈拉卻是大草原。非洲一些國家照搬蘇聯模

式。聯合國的計劃還沒有實現,大饑荒已經來臨。

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長平均居世界第一,1980年以來人口自然增長率

高達3%,遠遠超過位居其後的拉丁美洲和亞洲。失控的人口加劇糧食短缺的危機。大

饑荒之前,非洲的人口以每年增加3%的速度增長時,農業的增長速度卻隻有1.9,

已經難以解決吃飯問題。在正常的年景下,5個非洲人中,至少有1個吃不飽肚子。

非洲廣大人民的文化素質很低,一字不識的就有1.65億,成年人中的文盲占60%

以上。這部份人無疑使非洲的經濟發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同時,不從事糧食生產的城市人口增長過快。非洲進入80年代後,城市人口占到

總人口的26%,城市人口每年增長4.9%,三十年間城市人口增長三倍,赤道附近地區

增長四倍,其速度不僅遠遠超過發達國家,也大大超過了亞洲和拉丁美洲。農村中的

青壯年男子和婦女移入城市,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重了

小農業生產方式供養人口的負擔。

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隨著人口增長日漸加劇。

非洲四處是分散、小型的農業村莊,隨處可見農民們在“刀耕火種”:種植者先

得刀劈斧砍,清出一塊荒了6年到30年的灌木叢或者森林,撂在那裏曬一段時間,然

後一把火燒掉,留下一地燒成木炭的斷根殘株和厚厚的草灰。非洲的農民長期並不用

犁來耕種。這種地種過一、兩次就讓其進入休耕期,地麵上重新長出灌木和幼樹。隻

要休耕期足夠長,在土地貧瘠的熱帶,這是一種合理的、不會破壞生態的耕作方法。

使刀耕火種成為生態悲劇的是人口爆炸,稀疏的農業是無法解決稠密人口的糧食問題

的。人口的激增使人們過度開墾、縮短休耕期。由於長期不施肥料,土壤肥力退化,

單產大幅度下降,如馬拉維的利隆圭玉米產量在1962年為每公頃產1760公斤,到1985

年僅有1100公斤,減產37.5%。土地越來越貧瘠,越來越裸露於太陽光線的強烈照曬

以至幹坼,整個生態係統陷入惡性循環。

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和他們的牲口是這一悲劇的另一主人公。遊牧民族的人口也在

增長,養活一個人,要四至五頭牛,人口的增長自然而然意味著牧畜數量的增長。非

洲的過度放牧,往往使沙土草地在兩三年內就變成一片片荒涼的沙丘。植被不能承受

的牧群破壞,土壤暴露在陽光下的程度更加嚴重,濕度下降,植物越加難於生長。牲

口蹄子的踐踏將土踩得時鬆時緊,不易保存水分。於是下雨時大部分雨水都流走了,

滲入地裏的很少。作為最後一個環節,由於植物減少,土地反射的陽光增加,即反照

率增加,地溫上升得慢。由於雨水是溫暖、潮濕的空氣上升造成的,雨水甚至比以前

更少了,直至發生旱災。

人口的增長使得濫砍濫伐的現象更加嚴重。非洲的森林覆蓋率為21%,而世界平

均森林覆蓋率約為30%。非洲的森林麵積減少急劇,平均每年減少3700萬公頃,占非

洲森林總麵積的3%,其中僅西非就減少1200萬公頃,相當於有些非洲國家全部的森林

麵積。照此速度,到下個世紀的2010年,非洲的森林將全部消失殆盡。在本世紀初,

象牙海岸共有1500萬公頃森林,到80年代隻剩下500萬公頃以下的森林。1940年,埃

塞俄比亞森林覆蓋率還在40%以上,40年之後,其森林覆蓋率隻剩下不到4%。以前弄

一擔柴隻需走一兩個小時,現在卻得花一整天。在尼日爾首都尼亞美,雇工要把收入

的四分之一用來買柴火。濫伐森林加快了水土流失的速度,衝下來的淤泥使下遊的灌

溉係統難以應付,使水庫的庫容水量減少,灌溉渠道效率降低。一位環境問題作家把

濫伐森林稱作“窮人的能源危機”。

人們肆無忌憚地墾殖,毫無節製地放牧和濫砍亂伐原始森林的結果,是一望無際

的黃沙,是整個非洲的沙漠化。

非洲赤道以北,有11%的土地受到水蝕影響,22%的土地受風蝕影響,薩

赫勒——蘇丹地帶,沙漠化的速度在加快,本世紀以來,沙漠已南移150公裏。北非

的摩洛哥、突尼斯和利比亞每年也失去大約10萬公頃的牧場和農田。布基納法索(原

名上沃爾特)首都瓦加杜古周圍50公裏的地方,往昔是鬱鬱蔥蔥的熱帶稀樹草原,

如今已是沙漠和半沙漠。往昔人們總以為撒哈拉沙漠向南推移的平均速度是每年15公

裏,而通過對比研究1982年8月和1983年8月的衛星照片,專家們驚訝地發現,在這一

年時間內,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竟向南擴張推進了200公裏!

沙漠的擴張並不像一支軍隊那樣齊頭並進,就像在布基納法索那樣,先是在人口

聚居的地方或者水井周圍出現一片沙丘,然後沙丘向外擴展,相互銜接,最後形成一

整片沙漠。

沙漠的前衛就像有毒的菌種隨風飄來,無聲無息卻又要致人於死境地滋生蔓延。

這種災難性的過程在整個薩赫勒地區都在發生,從沙漠邊緣的馬裏一直到蘇丹,向南

延伸到象牙海岸、尼日利亞和加納北部人口稠密的耕作區。撒哈拉沙漠就像在沙地裏

挖出的一個大坑,流沙向四邊擴展,使整塊整塊的地區無法居住,把人群和牲口都趕

向南方,加重那些地區的負擔,使那些地區有朝一日也要麵臨同樣的厄運。

撒哈拉沙漠,就像地球肌體上的一個癌變區,不斷吞噬著地球健康的肌體,一天

一天地變得更大。誰又想象得到,幾千年前,這個“惡瘤”竟是一片遼闊的大草原和

茂密的大森林。

在海拔1000米的恩阿傑爾大山脈的岩畫上,刻著鴕鳥和水牛,他們都是綠色世界

的動物,岩畫上並未找到沙漠之舟——駱駝。在利比亞費然山的岩畫上,刻繪著氣勢

壯觀的車馬戰爭場麵。一定有大草原供撒哈拉的先民養殖大量馬群。

在尼日爾的艾爾山脈兩側、阿爾及利亞的恩阿傑爾以南現已幹涸的提梅爾索伊河

和塔法薩塞特河的寬闊河穀中,考古學家獲得了驚人的發現。在這個不毛之地,他們

發現了遠古人類居住的大量遺址,僅恩阿傑爾山脈中新石器時代的石建村莊遺址就有

一百多個。

這一切說明,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的後寒武紀潮濕期,撒哈

拉並不是如今滿目黃沙,而是泉水叮咚、雨水充足、草木茂密的大草原和大森林。到

公元前4000年,撒哈拉地區的人民已經開始大量牧放牲畜,他們創造了繁榮的撒哈拉

文化,懂得了製造長矛和戰車,進行過掠奪與保衛的戰爭。

正是人為的各種破壞及氣候等自然條件的變化,使繁榮的撒哈拉文化徹底消失,

使大草原竟然變成了今天地球上麵積最大、危害最甚的沙漠!

世界銀行的一位官員憂心忡忡地說:“非洲人口若是照目前的增長速度發展下去,

該大陸更加無法解決它所麵臨的極端貧困、疾病肆行和環境惡化問題。”

非洲在六十年代有過經濟短暫興旺,七十年代以後經濟增長速度大為放慢,有的

甚至出現負增長。1980年以前,增長率小於百分之一的有十個國家,負增長的12國,

增長1%~5%的21國,大於5%的隻有4國。1980年,非洲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752美元,

在黑非洲,人均國民收入為260美元(最低的莫桑比克僅有幾十美元),在世界各洲均

為最低,而且人均國民收入每年都在下降。在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中,非洲占了28個,

成為舉世僅有的最貧困大陸,有人甚至說,非洲已陷入“第四世界”。

非洲是世界上債務最多的地區,沉重的債務像滾雪球似的越來越大。1985年非洲

外債達1740億美元,為1973年的十倍,超過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還本付息額為

204億美元,占出口收入的40%。非洲外債正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成為一個幾乎不

可能償還的天文數字。

非洲的經濟結構極端畸形,絕大多數國家依靠一二種初級產品出口維持生計,基

本上沒有製造業,而且交通、教育、衛生等設施異常缺乏。現存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

序,卡住非洲國家的脖子,長期以來,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國際信貸條件苛刻。近年

來,世界一、二級初級產品下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低水平,工業製成品價格成

倍上漲,1984年僅非洲農產品出口收入就比1980年減少40多億美元。例如被譽為“黑

非洲的楷模”的科特迪瓦,在七十年代以前,經濟曾持續二十年高速增長(平均年增

長率為7%),但八十年代以後,由於其主要出口產品可可和咖啡價格的暴跌,出現了

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1980年—1987年,黑非洲出口額下降了50%,損失了2400億美

元。大多數非洲國家外彙收入連年減少,而進口費用卻成倍增加。許多非洲國家指出:

現存的國際經濟秩序使富者更富,窮者更窮。

由於盲目地追求現代化,非洲國家普遍不重視農牧業生產,忽視和減少了農業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