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不想結束也要結束,有些時候想要結束,卻又會不知不覺地拖來拖去。那些喜歡沮喪、所謂抑鬱的人都是沒有真正經曆過事情的,凡是吃過苦的人,遇到再難的事情都會迎頭而上。反而那些沒有生活舒適的人,一點小小的困難,都會被壓倒。
後期家訪,特意去該生家中看望,三間老屋(還是石頭泥房土炕紙窗),院內雜草叢生。就是電影中的那種六七十年代農村的老房子,而且是2010年代北京,雖是遠郊山區,但這樣的家庭也是不多見了。
所以課餘多了一份留意,每每課上單獨提問,課下多幾句關懷,盡量降低問題的難度。男生感受到關懷,從此話多了許多,上課也不再總是趴桌子,作業基本可以按時交,於是老師表揚更多,男生有了信心,期末成績上升了近一百名。因為不再遲到早退,課上表現越來越好,不總是扣分拖後腿,慢慢組內同學關係也就好了很多。
如果按照這樣的進步下去,想必應該可以出現一個奇跡?可惜的很,一個暑假所有一切打回原形,奶奶高齡突然去世,男生傷心無處排解,重新打上遊戲。高中學習,不進則退,很多人假期還在補習班用功的時候,他每天除了玩就是吃睡,開學又一時調整不過來,然後成績再次下滑,惡性循環重新開始。
高三轉去專科班之前,與他有過一次談話,問起為什麼沒有堅持住?男生說,“這麼多年習慣了,即使中間變好了一些,但是太累了,堅持不下去。我們家又那樣,努力也沒有用,反正考不上(大學),不如有個飯碗早點掙錢養家好,我爸歲數又大了,等我掙錢他也能歇歇。”
說到這,其實大家也覺得他沒有大毛病,而且還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不過是家庭拖累,沒能有好的條件,又是個聰明的孩子(努力幾個月成績就能上升百名),若是條件好,想必也可以考個好大學。
突然想起2017年北京文科狀元說:“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你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
不能不說,這是現在國內教育資源的現狀,新課改後,海澱鎖區,原本遠郊區縣可以跟著海澱同步模擬。大區生源樣本萬數以上,做等級賦分自然精準得多,小區不過千名考生,等級賦分樣本都不夠,哪裏來的精確定位?且教育大區,很多資源得天獨厚,便能吸引更優秀的學生去,家長爭先恐後想辦法讓孩子進入海澱。可是呢?那些沒有優越條件,家庭背景又及其普通的孩子呢?最後就隻能優勝劣汰了。
十年前的老師們還有勁教,學生用力學,十年後老師們已經茫然,學生更是早早泄氣。改革之後的路到底在哪裏?是不是遠郊區縣山區的孩子就再也沒有出路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