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華笑著說道:“孩的事就由他自己來決定吧畢竟我們做父母不可能永遠在他身邊,該是讓他獨立的時候。”
施金鈴白了他一眼說道:“你又不是不了解你的兒,他的性格比你還要冷,我真怕他無法融入世俗。”
楊國華笑著說道:“誰叫你當初帶他一起修煉的。”
“這麼說你是怪我了?當初還不是你……”
年初一剛過,楊大偉又開始了緊張的工作,作為華國的總理,楊大偉很難有休息的時間。
“國華,你認為怎麼解決內需方麵的問題?”
楊國華沉思了一下,說道:“從我國的基本國情來看,在工業化過程中,擴大內需仍然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擴張性經濟政策除了針對即期蕭條狀態之外,進一步的意義則在於,工業化過程中存在著大量剩餘勞動力亟待轉移,城市化進程具有不斷加速的趨勢,這些特征客觀上決定了采取必要的經濟政策往往是有效的,財政——貨幣政策對產出水平有著普遍的、持續的影響力,有力地支持了“發展是硬道理”觀點。”
在楊國華看來,這是迄今為止出台各項經濟政策和應對各種危機辦法的基石,也是政府大有作為的理論依據。但是,迄今為止,財政政策的作用力為何這麼有限,帶動經濟增長的力,持續的時間為什麼這麼短暫?可以擺出統計數據來說明這一結果,從1998年下半年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以來,政府性投資並沒有引致民間私人投資,雖然工業產產值仍然增長較快,但是,投資開始出現斷層現象,現在人們緊緊盯住物價,看物價能否回升,產出能否持續增長,擔心僅憑已實施的那些財政政策的力量還不足以引致民間私人投資,顯然,這就對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單純地依靠擴張性財政政策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那麼,內需又如何才能啟動呢?第一,在目前貨幣政策失靈的條件下,保持擴張性財政政策仍然是很有必要的。要繼續追加政府對基礎建設投資,在穩住一塊市場需求基礎上,逐步加大對加工業技術改造的力,進而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進一步提高居民的收入標準。
政策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進程則取決市場啟動的狀況。城市化發展伴隨著“開放區熱”等助長了“經濟過熱”現象,使得城市化一停緩了下來,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城市化就不能搞了。如果我們在城市化節奏上把握一下,如在目前這樣的經濟低潮上搞就非常合適。加快城市化發展進程,發揮城市規模經濟效益,全麵振興投資和消費,這比通過股市刺激需求增長效果要理想得多,長期來看也更為有利得多(極品女仙最新章節)。第二,改變“低工資”政策。目前的工資水平低,影響了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實行了一種“高積累、低消費、低工資”政策,那是由於計劃經濟體製下的政策環境保證了這種製的有效性。雖然消費和社會福利水平相對要低一些,仍然有一大塊“隱性消費”非貨幣化。
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則出現了另一種不合理狀況:一方麵,低工資低福利政策限製沒有解除,即使經濟增長速很快,居民收入、尤其是那些工薪階層的收入仍然上不去。而另一方麵,隱性消費如福利性的住房、醫療、養老以及女教育迅速顯性化、貨幣化,正是由於人們對這些製改革的預期,使得在低收入的水平上進一步減少了現期消費的支出,因此,過渡時期出現了“儲蓄過多、消費不足”的現象。
可以從幾個方麵來分析,工資水平低,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經濟剩餘隻是被少數人占有,實際是富裕了一部分人,而國民收入差距擴大,這樣,高收入者消費高檔的進口,國內消費市場仍然處於萎縮狀態。工資水平低,低估了人力資本的價值,造成惡性循環。如果人們的收入大部分隻是用於解決溫飽問題,那麼個人就沒有能力進行自我投資,或是解決女的教育問題。工資水平低,不利於企業采用先進技術,多用低成本的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反對低工資政策並非主張要采取高工資政策,而是認為工資水平要與經濟發展階段和生產效率相適應,有利於協調積累和消費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