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個月的時間裏,亞伯始終在重複這項單調乏味的循環流程。停泊在莫勒亞行星軌道上的流星號,堅持不懈地對周邊十光年半徑的所有恒星係進行遠程四元相位掃描,以期發現有關環族智慧生物的蛛絲馬跡。
可是,茫茫宇宙總是那樣浩渺無邊。
兩百多次的遠程掃描,僅覆蓋了當前可見星空中的千分之一區域。搜索到的數百個恒星係中,別說環族生物的遺留痕跡,甚至連有生物體活動的行星數量用一隻手就能數完。
這已經是帶有多重過濾參數後的搜索結果。
亞伯主持的遠程掃描偵測也不是真的一無所獲,至少智庫從中獲得了有關周邊星空的詳盡數據,源源不斷喂入的海量信息已經讓新智庫的全局運算能力提升了百分之四十,異能量的儲備上限額也有少許但卻是明顯的增加。
隨著新智庫的成長,每次遠程掃描所耗費的能量會越來越少,每次補充能量後能允許的掃描次數也會越來越多,此消彼長,逐漸擴大的偵測覆蓋麵也必然會增加有所發現的幾率。
如果就這麼一直掃描下去,掃遍整個莫勒亞行星周邊的可見星空,即便沒有任何重大發現,新智庫也能獲得非同尋常的成長。
然而,莫勒亞行星上信標石山的修複工程已接近尾聲,亞伯的使命也不得不暫時告一段落。與繼續趕路前往陶圖格聯盟主星區的大事相比,搜尋環族生物的下落還算不上當前頭等迫切任務。
“第三零七五號模塊化艙箱群,六百六十秒後抵達右舷。”
智庫的彙報聲驚動了正在凝神注視著掃描數據解析進度的亞伯,他轉過頭望向另一幅全息顯示屏,位於流星號右舷方向的井字形軌道平台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這座用於轉儲金屬礦錠和維護星艦的臨時空間站宛如一具果實累累的葡萄藤架,它的井字結構單邊長度超過了五千米,最多能同時停泊八艘彗星號主力艦,但從數十萬公裏外看去它似乎還沒有亞伯的巴掌大。
一堆拴係成串的艙箱在電磁彈射器作用下脫離了軌道平台,向著流星號無聲無息地飛來。這些標準化尺寸的合金艙箱裏裝滿了來自莫勒亞行星的合金錠、純淨淡水以及各種動植物樣本,它們將被塞入流星號側舷的陣列框架中,由艦殼外巡弋值守的卡魯完成最後的固定封裝。
十米見方的艙箱不但可以裝載貨物,也可以作為容納武器和通訊係統的模塊,甚至可以作為船員的起居活動艙室,緊急情況下它們甚至可以脫離艦體並獨立運行很長一段時間。流星號兩側船舷長達千米的中部各有深達三層的陣列框架,總共可以容納五千四百個這樣的模塊化艙箱。彗星號級別的主力艦能裝更多,最少都是三萬以上。
這些合金艙箱既是運載存儲空間,同時也是船體外側的複合裝甲層,在遭到意外物理撞擊的情況下可以將損失降到最低。為了分攤永遠無法預測的風險,所有載貨艙箱都會被均勻地分配到每一艘星艦,整個艦隊的三十六艘星艦都要承擔部分運送任務。
萬一出現艦隻意外損失,維係軍團生存的物資也不會因此被全部一鍋端。整個武裝者軍團艦隊,儼然成了一個龐大的模塊化聚合體。每艘星艦都可以獨立運作,但同時又能擔任聚合體所需的特定功能部件。
這就是模塊化的好處。
“流星號維護組,準備接收第三零七五號模塊化艙箱群!”亞伯一邊說著,一邊瀏覽著屏幕下方列出的艙箱內容清單。
艦體外十隻卡魯合編的維護小組當即聞令而動。
但那張內容清單卻讓亞伯愣了一下:“天馬戰機?近程密集陣電磁炮?大功率聚能光束發射係統?這九十個艙箱裏有三分之二都是戰鬥模塊吧?”
“毫無疑問,我們將成為下一次躍遷的前導艦。”台下左側操控台前的那位尼澤蘭族導航員馬上做出了最合乎邏輯的推測。
艙箱分配是每次躍遷之前必經的環節,各種物資打包分派到各艘飛船上,下一步當然是要出發了。
通常獲得額外戰鬥模塊的星艦,絕對是躍遷之前搶先出發探路的前導艦人選,這已經是默認的規則。
“那真是太好了,我喜歡這種冒險的感覺!”話音未落,亞伯的頭盔內屏上刷出一條最高級別的紅色通告。
看完之後,他的臉色頓時凝重起來:“但是,我們可能要加快這批艙箱的裝船速度了!三個小時後,艦隊指揮部將對信標石山進行首次測試。為避免可能出現的危險,所有艦隻必須在此前向行星軌道外沿撤退,保持與軌道平台外側至少二十萬公裏的距離。測試進行過程中,所有艦隻都要處於最高戰備狀態!”
亞伯說完這番話後,艦橋上的四名船員全都抬起頭來,詫異地看著這位新船長。
包括他在內,總共五個人,就是負責掌控流星號的全班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