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氣勢如虹,越打越順,雖然戰線拉長到兩千多公裏,但後勤補給卻比反擊之初更加充裕,原因是互助會工程部僅用三天就重建了位於帕德萊的核聚變反應堆。
在帕德萊新安裝的女媧八型常溫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正常運轉功率高達十萬兆瓦,這座巨塔能向周邊兩千公裏半徑內所有安裝了無線供電接收裝置的設施或載具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日軍後勤運輸量甚至一線部隊機動能力由此獲得百倍提升。雖然從溫哥華到西雅圖的交通線上仍不時有美軍特種部隊和本地民兵伏擊日方車隊,但這些零星敵人造成的實際破壞效果完全不值一提。
對於美加邊境地區活動的美軍,隻要超過百人以上並持有重武器,影武士無人機總會在十分鍾內抵達並不遺餘力地給予毀滅性打擊。
在如此巨大的軍事壓力下,從聯邦政府機構到中南部各州行政部門都先後開始了戰略疏散,以新任總統麥凱恩為首的白宮團隊早在四月底就悄悄撤離了華盛頓,別說大多數美國國民,就連互助會信息部也沒能找到他們。麥凱恩總統通過自己委派的特使不定期不定點向全國民眾宣布最新國策,這種嚴重阻塞的信息渠道體製很快引來了各種別有用心者的關注。
淺野雄介的北美前敵指揮部特戰課策劃了一係列諜報活動,成功鼓動了內華達州以及科羅拉多州州政府先後宣布獨立,猶他州境內甚至建立了一個印第安切諾基帝國。這些動蕩的根源是日方美籍特工假扮麥凱恩總統特使發布的《戰時應急自治法》,這份捏造的聯邦法律允許各州政府為保護本地區人民生命安全或財產利益而采取中立立場。這個口子一開,中部各州州政府紛紛宣布進入中立狀態,同時暗地裏開始日軍以及互助會進行秘密接洽。
一些平素早有野心的政客甚至跨過了中立自治這條紅線,果斷地走上了獨立自主的不歸路。這些宦海浮沉多年的老家夥輕鬆看破了《戰時應急自治法》的真偽,不過隻要能為自家利益服務,即便是假的也完全可以當作真的。反正,聯邦政府已經名存實亡了。
麥凱恩總統先後三次派出特使,準備公開宣布《戰時應急自治法》純屬敵方杜撰,不具備任何法律效力,但這三位特使都未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前兩位直接遭到互助會信息部的無人機伏擊身亡,後一位經曆了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抵達內華達州,但他剛結束了與州長的秘密會晤便被兩位來曆不明的槍手當街射殺。
五月底,時任地球聯邦(EF)議長的前美國總統梅隆在印度發表公開講話,要求所有熱愛民主與自由的人類都聯合起來,放棄一切過去的成見,共同攜手對抗以互助會為首的新形態恐怖主義組織。
當一小時後,滿載影武士無人機的精衛飛行器抵達新德裏發動突襲時,梅隆等人早已不知所蹤。
梅隆的演講內容通過各種渠道流傳到世界各地,五十多個有相當實力和影響的國家先後宣布加入地球聯邦(EF)。深受戰禍之苦的西歐諸國最先投入地球聯邦懷抱,與互助會結盟的英國當即顯得形影孤單,正在法國境內作戰的英國遠征軍甚至遭到德國與意大利聯軍的聯手阻擊,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四國的海軍戰艦於六月開始實施對北海航道的封鎖。
繼歐洲之後,南美和非洲也相繼爆發了抗擊互助會入侵的戰鬥。
董千裏的大通公司在大通物流保安部隊(DTLS)協助下成功粉碎了南美諸國的反抗,但在非洲,大通公司分部及互助會外派工作人員頻繁遭到原始部族武裝偷襲,人手裝備損失慘重,最終不得不關閉反應堆,暫時撤離這片充滿敵意的土地。
七月初,又一個壞消息突然傳來。
以薛世傑為首的第二共和國廣州政府宣布加入地球聯邦(EF),南方幾份國辦報紙上刊出了地球聯邦議長梅隆與薛世傑握手合影以及簽署戰略同盟協議的巨幅照片。薛世傑出任地球聯邦副議長,另外原先露西亞名下的百分之三十五的議會席位也歸屬南方政府所有。露西亞已經被互助會啃得連渣都不剩,第二共和國政府悄無聲息地接管了毛子遺產,一躍成為地球聯邦中排名第二的實力者。
翌日,突然出現在杭州地區的上千台四足戰車碾碎了魔都人民糾察隊設立於湖州至嘉興的永備工事防線。這些體形巨大的鋼鐵怪物外殼上印有鮮紅的第二共和國國防軍徽標,它們裝備的聚能光束武器隨後擊潰了駐守在G60公路兩側的魔都快速反應部隊,洶湧兵鋒直抵魔都城牆腳下。
迅速趕來增援的互助會蘇滬杭墾荒區民兵部隊在駐守崇明島的影武士無人機戰術大隊配合下勉強擋住了潮水般湧來的國防軍戰車。互助會的足肢戰車在技術上有明顯優勢,機動靈活來去如風,國防軍的四足戰車重達五十多噸,機動性能落了下風,但搭載的雙聯聚能光束炮威力驚人,加上數量逾千,密密麻麻鋪天蓋地而來,光看陣勢都能嚇死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體形巨大的鐵象甚至裝備了某種能夠抵禦相位脈衝幹擾的新型被動式電磁防禦係統,一旦遭到相位脈衝轟擊時所有係統能夠瞬時自動停機,等待衝擊波過後又重新啟動所有係統,迅速恢複正常運轉狀態。沒有人知道國防軍是如何獲得這種技術的,但靠著這個橫空出世的優勢,那些五十多噸的龐夯巨物漸漸奪取了整個戰場的主動權。
互助會的機動騎兵以及無人機隻能在靠近到射程之內後以電融彈轟擊這些對手的脆弱部位,致使其陷入無法移動的癱瘓,但對方的雙聯聚能光束炮顯然也有某種人工智能火控係統,很少會漏放敵對目標進入兩千米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