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樂土(3 / 3)

懷俄明、猶他、科羅拉多三州國民警衛隊在聯邦政府移民局配合下緊急出動,捕捉非法移民。但是,所有州縣的監獄全都塞爆了,仍然有偷渡客舉著自首投降的牌子湧入警局或治安官辦公室。緊接著,各州當地民眾紛紛武裝起來,聲稱要誓死守衛家園,這些人中的強硬者對靠近自家農場和房屋的偷渡客直接開槍射殺,有的地方甚至組織了聯合民兵會,主動出擊進攻被他們稱為蝗蟲的偷渡移民者團隊。

來到民主與自由的樂土,卻遭到了如此野蠻無情的歡迎。憤怒的移民們忘卻了自己的非法身份,同樣開始拿起武器為自己的生存而戰。木棍、石塊、水管、撬棒到繳獲的步槍、汽車、火箭筒,移民們的武器在迅速提升。盡管每天都會被殺死餓死上萬人,但活下來的人卻進步神速。幸存者們分成了數十個不同集團,各自向著自己選擇的方向以人命為代價勢如破竹推進。

為了獲得自衛武器和製作基礎生活用品,他們砍伐樹木;為了果腹,他們殺死了沿途見到的所有家畜動物,有時候連人也吃;為了防止聯邦政府軍隊的反擊,他們不得不破壞經過的所有公路、鐵路和機場,把整個中部地區變成一片廢墟和火海。

移民局已經無法處理這種局麵,警察等治安力量更是完全不夠用,華盛頓不得已出動了陸海空三軍、海軍陸戰隊以及國民警衛隊、各種最先進最尖端的武器在上億生靈的洪流碾壓下顯得幾乎微不足道。

有相當數量的國會議員甚至提議對失去控製的非法移民使用核武器,這些議員全來自災情最重的中部州縣,差不多每個人都有不少於兩名親戚朋友死於這場移民海嘯。但是,國會最終的投票結果還是否定了核武器打擊議案。

到三月份的時候,大通公司向北美大陸投送了累計六億九千萬人口,將美國全國人口提升了三倍有餘。

中國駐聯合國參讚姬少飛在紐約記者招待會上發言,對美國政府肆意屠殺無辜民眾表示關注,並希望以聯合國為首的國際社會予以必要的人道主義關注。

日本優仁天皇宣稱,有證據表明日本遠征軍在加拿大境內遭到美軍空投的生化武器攻擊,鑒於此種情況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日方將不排除對北美本土使用核武器的可能。

英國首相杜邦在歐盟例會上指責美國違反國際人道主義原則,以粗暴手段肆意殘忍殺害無家可歸的難民,完全違背了民主與自由精神。杜邦首相聲稱,正在進行中的英法戰爭證明,與華盛頓政府的野蠻作風相比,以英國為主導的歐洲更有資格承擔引領人類文明前進的步伐。

三月十五日,沿洛基山脈推進到溫哥華附近的日軍先頭部隊上萬人遭到美軍戰略核武器攻擊。

日方當即以熊掌號空間站上的誇父激光炮對美國領土內的三處戰略武器基地實施了精確打擊,但幾乎就在同時,來自東歐地區伏爾加河畔的露西亞陸基大功率聚能光束武器係統突然毫無預兆開火,熊掌號空間站以及站上值守的兩隻卡魯瞬間灰飛煙滅。

發覺自己上了當的優仁急令旭日號向北美本土射出全部四十六枚UGM-133A三叉戟戰略彈道導彈,在北美戰略防空司令部的全力應對下,美國國家戰略防禦網成功攔截了其中四十一枚彈道導彈,但仍有五枚分別攜帶八粒五十萬噸當量子彈頭的核彈落入美國境內,在四十個承受核打擊的目標中,洛杉磯、西雅圖、底特律徹底化為廢墟。

作為回應,美方從全球各地向日本本土發射了同樣的四十六枚UGM-133A三叉戟導彈,這些致命的武器在進入以海參崴為核心的兩千公裏半徑後全部消失,沒有一枚落地或墜海爆炸。

至此,全球為首的幾個核大國終於認識到,自己手中的核武器已無法再威脅和震懾這個世界的所有人。

三月十九日,美國總統梅隆親自抵達溫哥華,並與日本及互助會代表簽署了和平停戰協議。

美方同意將阿拉斯加以及整個加拿大西部地區割讓給日本,同時將夏威夷贈送給互助會作為友誼的象征。作為交換條件,日軍與互助會部隊必須停止在北美大陸的所有軍事行動。梅隆總統還特別提出,希望互助會立即停止對北美大陸的人口輸送,並保證今後將不再使用類似手段。

在這份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溫哥華協議》中,美國放棄阿拉斯加倒不算什麼,但把加拿大牽扯進來,用別國領土換取美國的和平。這種大慷別人之慨,以解自家之危的事梅隆總統做得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不過卻把在場的加拿大總理羅瑟姆氣得七竅生煙,當場拂袖而去。

消息傳出後,加拿大舉國嘩然。楓葉之國的國民們壓根沒有想到,南邊這位平日裏稱兄道弟的山姆大叔居然會在關鍵時刻出賣盟友。美國代表團緊急發表聲明,宣稱日本與韓國考古專家是在加拿大境內發現的遠古亞裔人類化石,現今加拿大所在的區域,才是當初橫渡白令海峽進入北美大陸活動的阿努伊族人地盤。所以,由加拿大出讓國土,完全合情合理。

在美國的不斷施壓下,加拿大最後派出一位副部級代表孤身前往溫哥華簽署了那份喪權辱國的協議,羅瑟姆總理在辦公室中吞槍自盡,對美國的仇恨由此深深埋入加拿大人心中。

半年之後,當互助會與日本、英國、哈薩克斯坦等十一個國家和政治勢力宣布成立人類共同體(THC)時,僅存半壁河山的加拿大毫不猶豫地加入了人類共同體的圈子。

既然都是賣,那還不如賣給個大買家,好歹也省得盤踞西海岸的日本繼續虎視眈眈,這是當時加拿大政府內閣的共同想法。

這其中,當然也夾雜了一絲與美國徹底決裂的複仇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