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章 大會
220章 大會
“現在進行大會第一項,核實所有與會委員身份。”石友安說完話,按了一下桌上的傳喚電鈴。
三名穿著白大褂的醫生抬著一個箱子走了進來,開始對八個老頭進行指尖血樣采集,同時還要取指紋,檢驗眼底虹膜。所有樣本都在至少兩個人的目光下貼上標簽封存,最後放入箱中送到醫療站去立即檢驗。
根據二十多年前就已製訂的緊急狀態法案,第一屆救國委員會由和平時期的*****委員提名並通過不記名投票選出。救國委員會原名緊急狀態委員會,這編製本來是個預防萬一的應急措施,除了每隔十年更換一次的例行公事,很少有人會提到它,被選中者既不會接到通知,也不會有任何職務和地位的改變。從各方麵來看,這就是個擺設性質的東西。
但是,突如其來的核戰,改變了一切。
第一屆救國委員會接管國家權力後盡管隻存在了十個小時,但那十二位委員仍然做了一些實事。例如決定向法國人租用偵察衛星改變軍事上的被動局麵,發表《告全國人民書》呼籲全民參戰,以及確定第二屆救國委員會成員名單。
十小時後,露西亞人的一枚遠程彈道導彈準確命中了第一屆救國委員會秘密聚會的城市,五百萬噸當量的核爆把那座號稱魚米之鄉的省會城市刨出了一個直徑十公裏的彈坑。第一屆救國委員會全體成員都在城內一處秘密人防工程基地內,雖說是人防工程基地,但距離地麵僅有兩三米的深度,根本擋不住這種級別的核爆。
整個人防工程基地內包括駐軍在內的上千人全部灰飛煙滅,沒人知道露西亞人是怎麼掌握了救國委員會的聚會地點,有人推測是叛徒內奸走漏了消息,也有人認為是委員們乘坐的高檔進口越野車暴露了他們的行蹤,還有人認為委員隨從們攜帶的衛星電話才是禍根。不幸中的萬幸是,第一屆救國委員會及時留下了第二屆委員會的名單,共和國的火種僥幸得以保存。
再沒有任何人敢提議在人煙密集的城區召開這種級別的聚會,第二屆救國委員會成員初期都保持著接近潛伏狀態的工作模式,直到越來越複雜的局勢迫切需要他們來一次麵對麵的聚會,這才有了由國防部和國安局主持安排,在零九號國家戰略永備基地舉行的第二屆救國委員會第一次大會。
“八名委員身份核實無誤。現在進行大會第二項,確定第三屆救國委員會候選委員名單。”石友安宣讀的語速有些快,他用眼角餘光迅速掃了一下手表。
雖然零九號國家戰略永備基地位於深山之中,但千萬噸級當量的核彈擁有移山填海的威力,隻要找到準確位置,要摧毀整座基地並不難。根據技術專家的建議,這次大會最好不要超過十小時。作為知情的主持者,他必須加快會議進程,爭取趕在死亡線之前結束這次聚會,並將所有委員全體疏散撤離。
需要商量的緊要事項很多,但確定下屆委員會名單的重要性也不低,上屆委員會的教訓已經擺在那裏,誰也不敢保證下次開會時沒有核彈來襲。所以,第二屆救國委員會必須為他們自己預先選好接班人。
救國委員會候選人的提名沒有嚴格限製,隻要是戰前省部級副職以上的幹部都可以。不過提名是一回事,通過不記名投票正式成為候選者又是另一回事。從提名到投票都是由救國委員會成員一手包辦,即使在戰爭時期,也有人質疑過這種執政模式的合法性。但是,第一屆救國委員會共同簽署發表過一個書麵聲明,所有十二位委員都發誓效忠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堅決反對濫用權力為己謀私。
這份聲明書的最後是一句振聾發聵的政治宣言:“沒有人可以剝奪救國委員會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盡忠的權力!”準確地說,這是十二位委員的心聲。
現在已經不是和平年代,出任救國委員會委員職務意味著空前的巨大風險,意味著隨時可能在核彈的爆炸中人間蒸發,意味著永無休止的工作和少得可憐的休息時間。國難當頭,這種情況下能留下來的都是經得起考驗的好同誌。
物資的極度缺乏已經讓國朝各級別官僚對資源的調配權直線下跌,捅開窗戶紙來說就是當官的油水暴減。收益和支出比發生劇變後,各級官員棄職逃逸攜家潛逃的事件時有發生,即使是救國委員會這麼個頂級機構同樣也不被看好,第一屆救國委員會原定成員十五名,但戰爭爆發後接到緊急通知的成員中有一人已經死於核彈爆炸,另有兩人選擇了主動棄職,剩下十二人組建了第一屆救國委員會,徹底取代了原先五大班子的傳統權力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