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督察院,不但上書最為積極,言辭最為激烈,甚至公然在大梁報上大肆詆毀皇帝想要設立的玄監司,斥其既不安心修道,又不誠心為民,又要花費大量公帑,浪費民脂民膏,實在是多此一舉。經過渲染,大有設立玄監司後,有亡國之勢。
皇帝對此沉默,對所有上書折子紛紛留中不發。官員越發亢奮起來,整個新年都在這種氛圍中渡過,即便是陳辭,也沒過好新年,天天呆在玄信署。
紛紛擾擾之事,與陳辭的玄信署關係不大,隻是讓書吏們叫苦不跌,天天抄的手麻!不過有銀子相助,這都不是事兒。
由於這場論戰,大梁報和一些小報銷量驟增,著實讓陳辭大賺一筆。
新年後,官衙開始上班。剛開衙,陳辭便開始調整手下。這段時間,玄信署忙得昏天黑地,自己手下官員幾乎為無,長此以往,不是事兒。
按照陳辭想法,左右署丞需要選擇精明能幹的,否則都需要自己事必躬親,的確難以招架。可是,現在他卻連個意向中的人都沒有。根基太淺!陳辭不得不承認。
經過這些日觀察,他已經漸漸摸清榮寧二府、陳家底細,人是不少,但都不堪用,做個九品官或者小吏或許可以,做署丞確實絕對不行。
再說朝廷,一邊倒的輿論開始越演越烈,四處聲援督察院的折子越來越多。就在此時,皇帝開始反擊。
當然,若是憑借權力優勢碾壓督察院,實在顯示不出我皇威武,更何況,督察院背後站著整個文官集團,武官集團亦傾向於文官集團,對頭上增加緊箍咒頗有微詞,所以即便是皇帝和太上皇,輕易也不敢動。
皇帝第一步,宣布要增設玄科舉,玄科舉舉辦之權,在吏部,著令吏部領條陳,增設相關司,人員,以及選拔之法,待設立玄監司後,要從玄科舉中中舉修士中選拔人才。皇帝旨意一下,禮部便開始出現不同聲音,有些官員開始讚同設立玄監司,畢竟禮部油水不多,玄監司派人監察禮部與否,關係不大,但禮部增設玄科舉司,可是要不少人升官的,而且從這個角度看,禮部也可以插手玄監司事宜了。所以禮部幾天之內,風向發生變化,甚至很多大佬寫信給門生,要求他們接受玄監司。
頓時,玄信署的壓力驟增,不但折子如同雪花般飛往神京,神京的書信也如同洪水般流向四處。
陳辭無法,一邊招募書吏,一邊加緊尋找左右署丞合適人選。
就在這時,林如海發過來一封舉薦信,建議陳辭可以考慮他的一位同年。
那位同年姓何名太極,一聽名字就夠霸道。據林如海介紹,這位同年履曆頗豐,六部幹過,地方官幹過,現今卻賦閑在家。此人頗有學問,最為關鍵是遇事不拘泥,但卻又有傲骨,值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