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死咬不放(1 / 2)

從紫砂壺誕生起,就因為外觀質樸典雅而受到廣泛喜愛,尤其是從明代開始,人們飲茶已經不再煎煮而改用衝泡,用茶壺來飲茶也逐漸成為社會風尚,直接造成紫砂壺的大量生產,使其在燒製技術上進一步改進,並形成獨立的生產體係。

因為紫砂壺是陶質茶具,所以用它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即使是盛暑時節,所泡之茶也不易變餿,如果泡茶日久,茶素還會慢慢滲入到陶質中,即使隻是泡清水,也有股淡淡的茶香味,紫砂壺也因此而享名。

最關鍵的是,紫砂壺從選泥、製作成壺坯等關鍵工序,都是用手工操作完成,因而製作十分精細,陶坯一般多不上釉,以其自然色澤取勝,而在陶坯成型後,上麵印刻的書畫詩文紋案,都要用粉質顏料加填於輪廓中,是其形態淳樸、色澤古雅、質地精密,隨著使用年代的久遠,經人手擾摩後更顯出其古雅光亮。

但值得一說的是,普通的紫砂壺其實並不名貴,而紫砂壺中的名貴珍品,都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作品,也就是各個時代的代表作,具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曆史見證。

端詳手中的紫砂壺,從壺上的陰文和陽文,林熙可以看出,這應該是清代製壺名家楊彭年製作的“曼生銘”紫砂壺,作為清代首屈一指的製壺名家,林熙前些日子還在專業書上,看過楊彭年的單獨記載。

楊彭年,字二泉,號大鵬,清嘉慶、道光年間製壺名家,他是浙江省桐鄉人,善製茗壺,所製茗壺玉色晶瑩,氣韻溫雅,渾樸玲瓏,雅之精巧,具有天然之趣,且善配泥色,並首創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的工藝,盡管是隨意製成,卻有天然之致,世稱“彭年壺”,對後世製作紫砂壺的影響頗大。

雖然林熙剛入古玩這行不久,但他肯於學習,所以能看出這件紫砂壺的來曆並不算稀奇,就像他能看出那件仿汝窯一樣,雖然全都是靠掉書袋,但也不失為學以致用。

有很多人都不明白,鑒賞古玩的魅力到底在哪裏,學以致用就是鑒賞古玩的魅力!

古玩的真正魅力,就是解開古玩身上的層層麵紗,挖掘隱藏的曆史價值,那種探索式的來自靈魂深處的成就感,實難用語言來形容,若非要形容的話,就像親手脫掉絕世美女身上的一件件衣物,直到露出她光不溜丟的完美酮體,讓你欣賞和把玩,這應該就是最恰當的形容。

彼時,林熙雖然看出了紫砂壺的來曆,可他卻緩緩搖頭,他記得在專業書上看過,真正名家製成的紫砂壺,上麵的鈐款都是非常講究的,不僅能表現出很高的藝術素養,而且在印章的布局和形式方麵,也是相當的嚴謹,而且據說楊鵬年除了是製壺名家之外,還對文史知識和書畫功底頗有研究,很是具有文人氣質。

再看林熙手中的紫砂壺,鈐印呆滯無神,毫無藝術品位可言,又怎麼可能是出自楊彭年之手呢,所以林熙幾乎可以斷定,這件“曼生銘”楊彭年製的紫砂壺,應該是件仿品才對。

看到林熙拿著那件紫砂壺遲遲不肯放下,祝可進頓時心中一動,他故作驚訝的高呼道:“哎呀,這件曼生銘的紫砂壺,可是清代名家楊彭年的作品,是真紫砂壺中難見的‘純品’,市場價值隻怕不下於三十萬人民幣,林小哥一上手就是難見的真品,這份眼力連我都要自愧不如。”

別看祝可進說的好聽,可他葫蘆裏賣的什麼藥,跟本瞞不住林熙的眼睛,無非是想用捧殺的法子,讓林熙拿不準主意,然後稀裏糊塗的認下那件紫砂壺。

雖然祝可進的算盤打得很響,可林熙卻不上當,他心裏跟明鏡兒似得,又怎可能羊入虎口,不過祝可進捧人的本事,還真是不俗,即便以林熙的厚臉皮,也覺得老臉發燙,甚至還有些飄飄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