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可進的爺爺是位學問家,琴棋書畫可謂是樣樣精通,可怪就怪在,他卻不去入朝為官,反而倚仗家裏的餘蔭,在當時京城的琉璃廠開起了古玩鋪子,而隨著他的不斷經營,到了清代末年儼然成為琉璃廠的第一古董商,直到後來祝可進的父親繼承了他爺爺的衣缽,繼續經營著古玩鋪子,
自從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以來,皇宮中數不盡的珍奇異寶流落民間,甚至到了民國初期,被軍閥關在紫禁城的溥儀皇帝,都在不斷往外麵倒騰物件,所以在那個混亂的年月,祝可進的爺爺和父親,借著這個機會收到了不少好物件,甚至還有好幾件可以傳家的寶貝。
因為家學淵博的原因,祝可進的父親在鑒定古玩時,不僅能引經據典說出其傳承來曆,甚至能旁征博引講述其曆史淵源,讓他成為新中國成立以前,京城古玩行內最有名氣的收藏家和鑒定專家。
據說少帥張學良,都找他父親鑒定過字畫,甚至還從他父親手裏買走了《春宮圖一百單八出》和《房事養生術》,借房中術來養生,才能活到百歲高齡。
再後來因為戰亂,為了保全全家老小的身家性命,祝可進的父親毅然關閉古玩鋪子,回到鄉下躲避戰亂,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才多次輾轉來到金陵,並最終紮下了根。
祝可進出生在戰亂年月,是他父親老來得子,奈何那年月的光景不好,他的幾個哥哥相繼早逝,讓他成了家裏的獨苗苗,所以他父親幾乎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好在他也沒讓他父親失望,從生下來就受到父親的熏陶,對古玩這行產生了濃厚興趣。
時間再往後推移,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因為偉人的一句話被下麵人誤解,開起了我國最混亂的十年,在那段艱難的日子裏,祝可進的父親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受盡屈辱和磨難後離開了人士,家裏收藏的許多古玩字畫,也全都抄家沒收,直到後來打到四人幫,他父親才被平冤昭雪。
年輕時候的祝可進也是精明人物,趁著他父親平冤昭雪的機會,多次跑到相關部門進行申訴,將那些被抄家沒收的古玩字畫追回來大半,但因為保管不利的原因,有很多字畫和瓷器都被損壞,甚至連修複的可能都沒有,當時可把祝可進給心疼壞了。
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那時候年逾四十的祝可進,利用國家的賠償款當起了首批個體戶,整天蹬著三輪車走街串巷下農村,專門收購那些上了年月的老物件,因為那時候人們對古玩這個詞的認識還不夠,所以再過十年以後,祝可進就成了翻身的農民,儼然是新時代的大地主。
或許是他父親早有預料,早在上個世紀的戰亂年代,就將家裏數件傳家寶寄放到香港的老友那裏,九十年代政策放寬,祝可進跑到香港幾經輾轉,總算找到他父親當年的老友,把那幾件傳家寶想盡辦法拿回來。
拿回傳家寶的第一件事,祝可進就在香港拍賣了其中兩件,裏麵正好有一件是北宋的汝窯瓷器,頓時讓他身價千萬倍,成為那個年代最富有的大地主。
自從有了錢以後,祝可進的日子也就過得滋潤起來,他沒什麼太大的追求,但因為祖輩都是經營古玩鋪子的,祝可進不想在自己這裏斷絕,所以就在金陵城裏開了好幾家古玩店,生意經營的也還不錯,現如今更是成為國內收藏界鼎鼎有名的老玩家。
所謂做買賣,有進有出才叫買賣,古玩這行的買賣也是一樣,祝可進的家學淵源自不必多說,眼力見兒堪稱毒辣,而且涉獵範圍極其廣泛,無論是陶瓷、字畫、玉器,還是碑帖、古籍、青銅器,甚至是稀罕的雜項,他都很少有打眼的時候,這些年被他撿漏的物件絕不在少數,相對林熙依靠天眼異能撿漏來說,祝可進的撿漏才算是貨真價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