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鹽亭火燒饃(1 / 2)

“為什麼啊?”

“別問了,我一會再告訴你,咱們走快點!”

隱約聽到這幾句對白之後,林熙當真是哭笑不得,感情她們倆是在外麵吃好了才回來的,而回來這麼晚的原因,估計也不全是去4S店了吧,而之所以買回來這幾個鹽亭火燒饃,估計也是覺得心裏過意不去才買的。

但是在哭笑不得的同時,林熙卻覺得,吳幽楠真是越來越可愛了。

想到這裏,林熙也拿起一個火燒饃咬了一口,嘿,還真別說,賊好吃的啊!

其實,關於鹽亭火燒饃的傳承來曆,也有著很悠久的曆史:

相傳,人類社會發展到農耕時代,生活方式有了大的改變,在大約5000年時期,是中華文明起源時代。

鹽亭古為西陵國,是嫘祖誕生的地方,而嫘祖首創種桑養蠶和抽絲織絹後,為了改變天下人的衣著文明,要到各地傳播種桑養蠶和抽絲技術,所長期在外奔忙。

為了解決在外期間的生活,她便帶上了用火燒製的麵團,這種麵團一冷就變硬,時間一久就變壞,很難長期使用。

而且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十五世紀左右,那時候正處於我國明朝中葉,隨著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族群逐漸遷入鹽亭,他們將原來嫘祖時代的火燒麵團加入發酵麵和佐料,探索出了一套製作火燒饃的工藝,最後才漸漸形成今天的鹽亭火燒饃。

鹽亭火燒饃,因用火燒製而成得名,又名回回燒饃,俗稱鍋魁、燒餅、幹餅子,而製作的方法也十分簡單,口感好,香味濃,且價格低廉,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享譽巴蜀,成為鹽亭縣特色食品中的一絕,如果到了鹽亭不嚐嚐火燒饃的滋味,絕對是一大憾事。

至於火燒饃的製作,是首先用上等的小麥麵粉和老麵(發酵麵),用水和勻,軟硬適中後進行發酵。再用堿調劑其酸味,達到色味俱佳方能拌上花椒麵,適量精鹽,進行搓揉成條形。

條形麵盤成螺旋結,趕成餅狀,放上少量芝麻,上鍋烘炕,烘炕溫度要適度,兩麵炕到七、八分熟時就起鍋,放入灶膛內用子母灰複蓋嚴,進行燒烤,待表層呈黃時即熟,而成熟後的火燒饃更是濃香撲鼻,鬆酥、香脆和回味無窮。

但是,由於鹽亭火燒饃具有很濃鬱的地域特色,在鹽亭之外的地方雖然也有火燒饃的製作,但與鹽亭縣傳統正宗的製作工藝比起來,則又顯得有些無力,就像是巴川油茶和川北的油勺兒一樣。

一人吃完兩個火燒饃後,林熙總算覺得肚子不再那麼餓了,而周哲則是一臉心滿意足的坐在沙發上給寧七雪打起了電話,至於說的是什麼林熙就沒有興趣去聽了,想也不想都知道,無非就是些打情罵俏的情話罷了。

想到這裏,林熙也拿起電話給母親打了一個電話,電話接通後,那頭傳來林母慈祥而溫和的聲音:“喂,是小熙嘛,怎麼這會給媽打電話了呀,是有什麼事嘛?”

聽到母親的聲音,林熙頓時覺得倍感親切,如今距離川北蒼溪已經不遠,按照時間算的話,上了高速路後不出意外的話,今晚就可以到家,再一想到即將可以見到母親,林熙心中近鄉情切的心緒更加濃鬱:“媽,是我,我是晚上的車到家,所以打電話給你說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