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行昊帶來的這件唐三彩,是一個樣式精巧且頗大的杯子形狀,杯子的扶手則是龍口中吐出的長舌向上卷起,與杯口銜接成環的形柄,這個工藝不得不說構思巧妙,讓人眼前一亮。
然而當林熙天眼去看這件杯子時,卻在長舌向上卷起與杯口相接的陰暗部分,有一個隱藏到難以察覺的款識,款識的樣式是一個楷書的“鄧”字。
因為視角的特殊關係,這個“鄧”字本來是很難被人察覺的,甚至根本從來就沒有察覺過,或許除了製作者外還沒有第二個人發現,可林熙卻看到了,因為他有天眼。
而他之所以會大罵出口,就是因為這個“鄧”字的存在,實在讓他難以接受。
我國自秦代統一以來,秦始皇定小篆為正式字體,不過小篆雖然字體優美,但書寫起來卻過於麻煩,所以秦漢時代官吏主要還寫隸書,到唐代則後則將楷書定位正式字體,而這個隱藏的楷書款識本來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可怪就怪在這個“鄧”字的字形,幾乎眾所周知,我國字體的字形從誕生以來直到如今,都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也越來越方便書寫和理解,尤其是在解放建國之後,我國更是推出了簡化字,以方麵文字的書寫。
也就是說,簡化字最早也是在1949年後才出現的。
就鄧字而言,在簡化字出現以前一直都是登+阝為“鄧”,也就是“鄧”字的繁體,當然或許還有其它形式的書寫體,但在解放建國以前絕對不可能出現“鄧”字的簡體字。
但林熙看到的那個隱藏款識的鄧字,就是一個簡體“鄧”,換言之,這件唐三彩,根本不會是一千多年唐代的老物件,隻不過是現代高仿的一件贗品。
開始林熙聽到張森旭的鑒定結果,本來也信以為真這是這件真品,所以這才竊喜的想去吸收裏麵的青色光芒,可當他看到這個“鄧”字的時候,心情真的是崩潰,甚至可以說是複雜。
畢竟懷著那麼大的期望,到頭來卻如夢幻泡影一場空、。
“葉行昊這傻愣子,抱著個高仿當寶貝,也不嫌累得慌”
不過話說回來,高仿這件唐三彩的人無疑是個高手,而且還是個大高手,幾乎真正做到了以假亂真,堪稱一代大師,就連張森旭這樣縱橫古玩界多年的老玩家都給蒙騙過去。
如果不是林熙看到那個隱藏的“鄧”字,也隻會覺得是自己的天眼除了問題,絕對很難懷疑到這件唐三彩本身。
不過就單論工藝來說,這件唐三彩的杯子還是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但絕對不如真品來得好,或許過個數百年,也就真成了老物件了。
但這個造假的人為什麼要故意留下這個“鄧”字呢,林熙猜測,這個“鄧”字很可能是造假之人的名號,但凡這些具有高超手藝的人,一般都會有些常人難以理解的怪癖,也可以稱之為驕傲和惡作劇。
造假者留下這個款識,無非就是想看看到底有沒有人能發現這個物件的來曆,至於發沒發現這個款識的存在那就不關他的事了,隻能說明看的人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