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第一章

雇傭自己

兩天前我得了病毒性感冒,發燒至攝氏39.2度,今天早晨體溫降至38.1度,便坐到案前寫這篇短文一並不是說這篇短文有什麼了不得的價值,隻是以前答應了編輯,但一拖再拖,如今發稿在即,不能食言。其實這也不是我帶病伏案的理由。任何一個編輯部都有存稿,決不會對一個髙燒病人窮追不舍。發高燒就是拒絕一切工作的最好理由。

但我被自己雇傭了,這就毫無辦法。被別人雇傭可以偷懶耍滑,可以請病假,被自己雇傭就隻有拚命幹了。

什麼叫轉換機製?什麼叫轉換觀念?中國人很容易把一句嚴肅的口號變成一種人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套話,忽略了這兩個轉換所包含的利害。以前,每個中國人的後麵是國家,現在許多人的後麵不再是國家,而是老板,還有一部分人的後麵隻有自己。

即使後麵有老板,也不可能像以前依靠國家那樣。可見不隻是作家,中國有更多的人被自己雇傭了。

被自己雇傭,動力不一樣,積極性大不同,許多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富豪、大亨,就是善於雇傭自己取得成功的——發明這句話的丘吉爾就是雇傭自己非常成功的典型。

上個星期,一位外地編輯在晚上8點鍾風塵仆仆闖到我家,懇求我放棄晚上看電視的時間為他寫一篇散文。我問他吃過飯沒有,住在哪裏,要幫忙嗎?他不讓我幫忙,我心裏不安,惟有認真地趕稿子。第二天早晨9點鍾他準時來取稿,我問他昨天夜晚住在哪裏?他說住在醫院裏,一天一個床位隻要5元,要了點治感冒的藥1元多,總共沒花7塊錢,這個價錢連馬車店都住不上。而且床單是新的,安全可靠,夜裏不必擔心會有莫名其妙的女人打電話來騷擾,更不會有窨察半夜三更來查房。有這樣的編輯,他的刊物不可能辦不好。

這是另一種忠誠,表麵上是為別人打工,卻視作為自己打工。香港一個打工者為此也成了幾十億元的富翁。

既然叫雇傭自己,就不可否認經濟的力量。人類發展經濟是為了充分滿足自己的欲望,經濟越發達,生活中的誘惑就越多,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瘋狂雇傭自己,變成掙錢機器,消費動物。黑格爾提出的“爭取被承認的鬥爭”。變成一種掙錢的鬥爭,有錢就被承認,沒有錢想被承認就難。所以雇傭自己,別出賣自己,把“雇傭”變為“最優秀者的勞累”。

關於我這張臉

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的主持人楊瀾,有一次問我:“作家的臉都像你這樣沒有笑容,嚴肅得令人可畏嗎?”提出這問題的已經不止一個人了。當我不足20歲,還是海軍製圖學校學員的時候,有些上尉、中尉軍官,尤其是女教員,對我都有點發怵。我的功課好,又是班主席,沒有多少可指責的地方,但他們又不肯放過我這張不喜歡笑的臉,期末做鑒定的時候便給我寫上:“自信趨於驕傲。”這算很客氣了。

我每到一地,給人的第一印象總是:“不好接近”、“驕傲自滿”、“很可能是個杠頭”。

這就是我的悲哀。都是由於這張臉造成的。

這張臉嚇退了一些人,無聲地拒絕了一些,丟失了一些,也招來了一些不必要的非議甚至麻煩。但也得到一些,比如:清靜。

其實,我自認為很謙虛,很厚道,很善良,也不是全無溫柔。

因此,長時間以來,我對別人的“以臉取我”甚不以為然。相反我對自己的臉倒相當滿意。這是父母等的,如果另外再換一張臉,我肯定不要!它雖然不能說很漂亮,但也不醜,無非線條硬了一點,脂肪少了一點,卻是一張名副其實的男人臉。

盡管在有些人看來這張臉有點冷澀,難讀,不瀟灑,不暢銷,似乎能拒人於千裏之外。或者還讓人覺得活得累,活得苦,活得沉鬱。甚至是“玩深沉”,“玩痛苦”。可我的心裏並不缺少陽光。感受過痛苦,也感受過溫曖。其喜歡快樂和得到的快樂,也不比一般人差。

因此,我覺得自己這張臉證明了我活得真實,活得自然,臉是自己的,並不是專為別人生的。

笑,更多的是一種技巧,笑是給別人看的,或是被別人逗笑。如果一個人經常獨自發笑,那叫傻笑,或者精神有毛病。笑可以裝出來,所以才有冷笑、奸笑、陰笑、假笑、苦笑、皮笑肉不笑。

真實的人生,真實的世界,並不以笑為主。相反人一生下來就哭,死的時候還要哭。中間這段哭哭笑笑,不哭不笑,以不哭不笑為主。笑可以裝出來,哭是做不出來的,不動真情難以落淚。所以中國詞典裏不設“冷哭”、“奸哭”、“假哭”、“皮哭肉不哭”這樣的條目。也許有人說,生活裏有假哭,比如農村的吊孝,光“哈哈”沒有眼淚。那不叫哭,那叫“幹嚎”,或者叫“哭唱”。

一個人的臉和心有不一致的時候,比如臉醜心不一定惡毒,臉美人不一定善良。也有一致的時候,當他不需要做表情給別人看,最真實自然的時候,臉就是“心靈的肖像”。

如此說來,我這張臉倒成了“初級階段”的標準表情,也符合“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古訓。

其實不是臉的問題,是我這個人在生活中缺乏舞台感。半個世紀的坎坷閱曆居然沒有把這張臉雕刻成見人三分笑的模樣,我沒有什麼好抱怨的了。為自己的臉感到欣慰。

要臉還是要這樣的臉。

人身上有多少泥

《紅樓夢》有一句被經常引用的話: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一清一濁,又很容易混合在一起。男人更喜歡這樣說,可誰願意承認自己是一堆泥呢?現代文明人講究潔淨,誰願意讓自己身上沾泥呢?

人的一生都在躲避泥,天天洗泥,直到洗死,死後還要通身擦洗一遍。擦洗幹淨以後卻要人土為安,最終化為泥土。人都是土裏刨食,最後被泥土所吃。人雖然厭惡泥,卻注定要和泥為伴,難解難分,相互轉化。

由此看來,無論男女都是泥做的。

摸摸身上的肉,用力掐會痛,用刀子割會流血,怎麼會是泥呢?當你接觸水,認真觀察水的時候,就由不得你不信——遊泳中心有兩個池子,大池50米長,8個泳道,可舉行正式的比賽,平時專業運動員在這裏訓練。還有一個淺水小池,供初學遊泳者在裏麵練習水性。大池是循環水,永遠淸澈湛藍,一碧到底。小池是死水,一周換一次水,換上新水後能清澈兩天,第三天就有點像清湯的顏色,第七天就變成了廣東的瀝湯。我一直在大池裏遊,隻是對小池裏水的顏色感到奇怪,沒有想的太多。

有一次服務員放水清理小池,我走過去看,不禁大吃一驚,池底一層黃糊糊的粘泥。我問服務員這泥是哪來的?服務員對我的大驚小怪不以為然,說是人身上掉下來的。我仍不解:人身上哪有這麼多泥?

答:人身上都是泥。

這泥是哪兒來的呢?下水者隻穿一件遊泳衣,下水前要經過檢查身體,交費,對年齡和級別也有不太嚴格的要求——這就是說來遊泳的人大都比較“體麵幹淨”,不是隨隨便便誰都可以來的。排除了下水者把自然泥帶進池子的可能性,那些泥就隻能是遊泳者自身產生的,自然產生的。

看了這一幕,誰還敢說自己“體麵幹淨”呢?

此後再看社交場合那些紅男綠女,會場上主席台上那些衣冠楚楚的人物,車站、碼頭、廣場上那些擁擠的人群,覺得和自己一樣都有一股泥腥味。下了水池沒有一個人能保持神秘感,水真是一種偉大的液體,不僅一視同仁地接待所有的裸體,還能測出裸體上的泥。

農民講,出水才見兩腿泥。永不沾水,就不顯泥。

文明人發明衣服就是為了遮泥,遮住泥就是遮住了羞。所以到處都隻見衣服不見泥,人於是就變得大模大樣了。

熱了容易出泥,即使是剛洗完澡,再一出汗,仍是一抓一把泥。“四淸”時有句名言:“讓幹部下樓洗個熱水澡”。曆屆政治運動都運用熱水下泥這一道理。

不僅政治運動出泥,體育運動也出泥,如果人站在水池子裏不動,池底就不會存那麼多泥。誰若不承認自己有泥,一運動泥就出來了,運動洗泥。

大池子裏遊泳的人更多,池底反而看不到黃泥,因為是活水。活水衝泥,死水存泥。一個人也一樣,不活動泥就往裏長,久而久之,泥把內髒封死,離整個人變為泥土就不遠了。

泥養人,泥埋人,人討厭泥,人又沾泥、生泥。一部人類史,就是生命和泥合合分分、爭爭鬥鬥。

大自然設計的規律真是絕妙,沒有任何生靈能夠違背。為人該躲泥的時候就得躲,該承認有泥的時候也得承認。順其自然,抵製不自然,方能自自然然。

活埋和埋活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一位知識界的百歲老人,不知為什麼他的家人隻說他99歲。鄰居們笑著說:幾年前他就是99,老也活不到100歲,就老也不會生病。老壽星自己承認是103歲,且耳聰目明,思維敏捷,口齒清楚,簡直是成精了!他並不是生活在農村(至今為止發現的百歲以上老壽星大都生活在鄉村〉,也不是沒有文化,生活單純。而是一生都生活在大都市裏,經曆豐富;當過翻譯,當過律師,還行過醫……

我像其他見到他的人一樣,不論出於禮貌還是出於好竒,都先詢問他的養生術。老人說:“我的養生秘訣隻有一句話,六十不死就該活埋。”我不解:“您這種活埋可真埋得好,越埋活得越好。”“這就叫活埋,越埋越活。不是死埋,埋死!”我想起日本一部著名的影片《猶山節考》,一個偏僻貧窮的山區,有一個法律般嚴格的風俗:人活到60歲就要被活埋。一個大雪天,兒子背著已經60歲的母親上山活埋,兒子不忍,母親則泰然,欣然,自己死了可節省下糧食給漸漸長大的子孫。老的不去,晚輩怎辦能長大成人?

老壽星的“活埋養生法”顯然不是《猶山節考》裏的埋法。我繼續請教,老人講出一番理論英國詩人米爾頓總結老年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貪,到老了什麼都沒有了,還是有野心。西方人直來直去說實話,東方文明講究含蓄,不說老年人的缺點,隻講老年人應該注意養生。要養生先養心,用曾國藩的話說叫“君逸乃勞省思慮,除煩惱”。所有的中國養生學都叫人要清心寡欲,淡泊無為,定靜生慧,活了257歲的李慶遠在《長生總訣》中歸納出十條:“打坐、降心、煉性、超界、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有多少人能做得到?養生術一大堆,操作起來很困難。

老人發明了這個簡單易行的辦法,一到60歲就把自己活埋,有了被活埋的勇氣和智慧,視自己是該死的人了,就能治貪和消除野心了,再要降心、斷緣、泰定就比較容易了。他如果不是在60歲的時候就把自己活埋了,怎能平安度過一場接一場的運動?置之死地而後生,到了90多歲反而寫出了兩本書,一下子躋身老作家的行列,不全是因為寫作的時間長,而是開始寫作的時間晚。

把自己埋起來,躲避災禍和煩惱,幹自己喜歡的事。既然是自己喜歡的就會有助於養生,在自己喜歡中活,活得喜歡。

養生的辦法很多,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能持之以恒,就是福氣。

極限

這本是一個數學概念,用以說明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臨界線即便堅硬如鋼鐵,加熱到一定的溫度也會熔化,改變成分。

人更是無處不受到自。身極限的製約生命有極限,自古至今沒有萬壽無疆的人。人的體能有極限。在體育運動中,世界紀錄是全人類的極限,亞洲紀錄是亞洲人的極限,中國紀錄是中國人的極限。人的精神也有極限,超過這個極限精神就會崩潰,或做出極端的反常的舉動,或成為精神病人。人的能力有極限,周圍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就是不能消除;經濟發展到某一地步就是上不去,不能從低穀爬上來。普通人有普通人的難處,當官的有當官的尷尬,連明星明到一定的程度也再難發出新的光亮……

然而,命運還賦予人類一個永遠的使命,就是不斷地向自身的極限挑戰。這也是曆史所證明人類不得不遵循的生存法則:承認極限,又不囿於極限,千方百計地突破極限,否則人類自身以及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心理環境和物質條件,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進步。事實證明,人的極限不是不可突破的。生命有極限,同時又有巨大的潛力。人類發明體育運動,就是公開宣告向人的極限衝擊。衝破極限者就是勝利者,百年奧運的曆史留下了一項項人類成功地突破自身極限的紀錄。男子百米,百年前最好成績是12秒,當時人們就認為12秒是人類的極限。以後便一點點地突破,11秒,10秒,直至1996年7月27日晚9時,“黑飛人”多諾萬,貝利以滾雷閃電般的速度衝過終點,讓每一個看見那場景的人都感受到了人的力量和速度,並為這力量和速度而振奮。他以9.84秒的成績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這個紀錄隨之又成了新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