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1 / 2)

第二十五章

人情味

越南人的性格之四在越南人的稱呼中沒有第二人稱:“你”。

日常習慣的稱呼是哥、弟、姐、妹。我們到越南後,很快就被越南作家排資論輩地呼哥喚弟了,我們團裏那位唯一的女作家就成了許多越南人的“小眛妹'

我請教越南一位老資格的翻譯家:越南高層人物之間也像老百姓這樣稱兄道弟嗎?他說都一樣。在越南隻要一提起胡誌明,無論男女老幼,一律稱呼“胡伯伯”,或隻叫“伯伯”。有—回他給一個高級政府代表團當翻譯訪問中國,在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獻完鮮花以後,要分頭活動,秘書長就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大聲宣布:跟五哥去的往這邊來,跟八哥走的到那邊去。陪同的中國領導人聽得滿頭霧水,其實五哥就是書記,八哥就是總理。

越南人的人情味兒不僅體現在稱呼上,還在說話的腔調上有更淋漓盡致的體現。中國的語音分四聲,越南的語音是六聲,格外婉轉柔媚,因此越南作家格外喜歡朗誦中國的古詩詞,而聽他們朗誦唐詩,那真是一種特殊的享受。

越南最早是使用中國文字的,在被法國占領期間一位法國傳教士幫著越南人改革成了現在的文字。有些詞句在含義或發音上還保留著中國文字的影響,比如中國人說謝謝一一越南人叫“感恩”,同誌一“禿雞”,首都一一“都兜”,文化一“溫嘎”。還有些詞句則故意跟中國話鬧別扭,如衛生間—越南文叫“間衛生”,外交部一“部外交”,國防部“部國防”。

越南的詩人非常多,我們從北到南,凡在作家協會碰到的人極少有不是詩人的,特別是相當多的政府官員,在介紹給我們認識的時候都格外強調其詩人的頭銜。我以為,越南之所以盛產詩人有兩個原因:一是越南人天生浪漫多情;二是越南語有助於寫詩。正由於大家都寫詩,就給越南的人際關係又增加了另一種別有情趣的人情味兒一贈詩和背誦對方的詩。

贈詩一詩人們一般都要經常在口袋裏裝著幾首自己的詩,在一定的場合、興之所至就可以把詩獻給自己喜歡或尊重的人。有位曾陪同過我們的詩人,在旅遊景點很會和女孩子們搭話,搭上話以後說到高興處,就當場寫一首詩獻給女孩子,常能令女孩子們驚喜異常。他並無非分之想,也不是借詩調情或揩女孩子的油,看上去是一種很自然的交往。長此以往難免也有鬧笑話的時候,趕上了想贈詩的人多,而自己偏偏才思阻滯,或出門時帶的詩少,就把同一首詩分別獻給了相互認識的幾個姑娘,她們發現之後就會拿詩人取笑。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背誦別人的詩一越南人喜歡詩,似乎人人都能背誦幾首別人的詩,特別是自己頂頭上司的詩。無論是輕鬆的交談,還是嚴肅的會見,都不會缺少這樣一個節目:即席給我們朗誦在場的越方級別最高的一個人的詩,朗誦者往往是這個級別最高者的下級或副手。可想而知那位上級心裏會多舒服!

經曆過那麼多的即興朗誦,我沒見有一個上級阻攔、責怪朗誦者,或謙虛地解釋一番,推讓一番。即使把這個看作是給上司拍馬屁,這馬屁也拍得靈巧得體,拍得有情調。比當著客人說一堆肉麻的吹捧話或一大套空話強多了。

球形澳門

我要從珠海去澳門,當地一位朋友甚為不屑:彈丸之地有什麼看頭?澳門跟我們這兒差不多,有這幾天的時間還不如在珠海多跑一跑。我以前也未必就沒有這樣的想法,曾坐直升飛機在空中對澳門和珠海做過比較,確實感覺不出有多大差別。去台灣時如果從澳門轉機會更方便近捷,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已經早就去過的香港。澳門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也許還不僅僅是因為它太小了。但這次機會我不想再錯過了,澳門既是彈丸之地,當年葡萄牙殖民主義者為什麼會相中了它,而不是海陸麵積比它大300多倍的珠海?澳門的管理者在彈丸之地上是怎樣規劃和建設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