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人性之五(1 / 2)

第八十九章、人性之五

一、靈魂與精神

難道靈魂與精神真的不存在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哲學的起點說起,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哲學是一門什麼學問,哲學的起點是什麼?哲學研究的根本內容是什麼?

前文已經說過,哲學是原名叫(英文:Philosophy,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原意是“愛·智慧”,是對事物和思維普遍性、必然性和必要性進行基礎研究的一門學問,創立者是蘇格拉底,其核心內容是研究“無+”的形式、概念和範疇。如研究人、人性、人格等等,也就是哲學是從了解人類自我開始的。

哲學是拋開自然科學而研究看似有卻實際存在無的,或研究看似無卻實則是有的一門學問,也就是說凡涉及自然科學的學問本質上與哲學無關,同樣凡凡涉及神學的學問也與哲學無關。那麼,問題來了,這就涉及到哲學的根基來自哪裏?也就是說哲學的理論框架是什麼?如果說哲學不依賴科學和神學作為理論基礎,那麼,哲學的根基是什麼?

現在哲學家與大理學家們都愕然橫亙在科學家與生物學家麵前,被先進的科學理論嚇到了,不知道如何麵對科學家與生物學家對靈魂存在的質疑,哲學們迷惘了。

其實這正是問題的根源,說明哲學家們的方向迷失與哲學家忘記了哲學的根源有關。哲學本身就不是正麵麵對科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和神學等等的學問,哲學的根基是拋開自然科學和神學站在客觀的位置,用抽象的邏輯性思維專一研究人性的學問,哲學本身就是一門即實際又抽象的學問,它介於科學和神學之間,是研究事物或思維的形式、概念或範疇,並立足於認知點的學問,是關乎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手段和措施的學問。

近代科學家們卻將現代科學研究成果引入哲學,力圖用科學原理來證明哲學原理,這是不是有越蛆代庖之嫌呢?是不是拋開科學的本質去追求“無+”的形式、概念和範疇了呢?

科學本身研究真實的東西,神學研究虛無的東西,哲學研究“真實加虛無”的東西,三者即各自獨立又相互牽連,更何況哲學介於科學和神學之間,即研究真實的東西又研究虛無的東西,並沒有明確“真實加虛無”的邊界。但是如果科學去追究虛無的形式、概念和範疇那就是跨越邊界進入哲學和神學領地,等於科學在追究神學和哲學中“虛無”的東西,那就是越蛆代庖。比如,近代科學家們力圖用量子力學中的矩陣力學來證明哲學所認識的靈魂與精神存在於宇宙的道理,也有科學家以恒星坍縮產生黑洞來證明哲學已死的道理。其實這都是科學家越界的結果。

在量子力學中由於觀測期間對某些量子的幹擾,使得與量子關聯的量(共軛量)產生不確定性。這一理論擊碎了《易經》關於事物在一個體係的測量中不會改變它的狀態,它隻有二進製變化規律,並按二進製運動方式演進的認識。

在事物運動方式決定物質運行狀態的力學中,事物存在有規律的確定性運動是《易經》的理論基本概念,而這一理論擊碎了《易經》對任何事物都可以作出確定性的預測的理論體係,把《易經》打回到原形。這也肯定了《易經》缺失靈魂與精神存在,及其理論上的悖謬性,也為堅信世界存在靈魂的人找到了口實。

其實,哲學的確滯後於科學,而在某些方麵靠近神學。隨著人類進化,人類受自然氣候的影響巨大,地球自然溫度每上升一度,人類的進化就有可能躍進幾百年,人類對科學的認知也會躍進一大步,這樣對人類對神學“虛無”的認知就會縮小一大步,哲學相應也會坍陷一大片基礎理論。但是,最終人類並不會消失在科學的躍進、神學的縮小與哲學的坍陷上,而是消失在氣溫的變化之中,就象恐龍消失於氣候變暖一樣,人類也會在氣候越來越暖中消失,最終消沒在南極。

人類出於自身“欲望”的需要而產生原始理性,在單純的“欲望”之下,人的執行能力是恐懼的、受限的,恐懼並不會自己消滅掉自己,這也是“欲望”不死,人的執行能力就不死,人性永遠隨“欲望”而行的道理。無論你多麼厭惡“欲望”的貪婪,多麼痛恨人的原始理性多麼無恥,但你永遠也無法擺脫“欲望”的魔法,即便是人類製造的原子彈足以將地球毀滅一萬次,人類也無法將自己毀滅掉,因為人類的原始理性就是“欲望”,欲望不死,人類不滅,因為人性的“欲望”的本質是善的,這便“性本善”的道理。

因此,要善待“欲望”,要善待自私、自我和自己,要善待人類原始的理性。如果有一天人類的欲望死了,人類的原始理性不存在,那麼人類也就真的沒必要存在了,也就滅亡了。所以說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細思極恐。

二、認識你自己

為什麼要反複強調哲學的生死,現代哲學橫亙在科學和神學之間,無法逾越前人理論的鴻溝,以致於造成思想上的斷麵,出現裂痕與倒退現象,整個思想界都處於思想橫亙的邊緣,並呈現後退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