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易》學(7)
《易》學成就了墨家。墨家依據《易》學之理,設置以“巨子”為首領的社會小團體,推崇“兼愛”、“非攻”、“尚賢”,形成與儒家觀點尖銳對立的思想主張。然而正是這種思路導致墨家根本沒法在集權製社會形式下生存,便被曆史的滾滾紅塵淹沒了。
墨家主張社會兼愛,人民尚同,兼顧公平,反對等級觀念,倡導天下和平共處,互不幹涉,互不侵犯,互不為攻的“非攻”思想。提出節約、節用、節儉、節葬的儉樸思想。遵循自然規律,尊重前人的經驗,“明鬼”前人的智慧。墨家思想有社會公平公利主義的思想,這種思想是不會被後期的封建帝王所接受的,所以春秋戰國之後就逐漸淡出思想界,淹沒在曆史進程中。
墨家思想在日本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原因是日本人傳承的是中國唐代及唐代之前的中國文化,而唐代及唐代之前墨家還在傳承,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到宋代,宋代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分水領,宋代是中國曆史進程的文化橫亙期,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順應世界文化在十世紀至十三世紀出現文化橫亙的結果。
宋代中國傳統文化出現了理學,理學的產生是墨學滅亡的重要原因。理學發展到明代墨學提出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誌”、“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主張朱元璋非常厭惡和反感,這些思想主張與朱元璋反曆史進程的政治主張格格不入,朱元璋要的是上下間愛、仁政、集權、專製、專攻、抑賢、非同、天理、順序、認命、格物、滅鬼、享樂、厚葬和重稅,最最要命的是墨家主張小團體、小社會共享利益,墨家推行的“钜子”形式類似於黑社會的形式,這種形式在當今日本仍然保留完整。這些是導致墨學消失的重要原因。
推進中央集權的明朝,消滅墨學思想在所難免,所以在明清兩代的官方文獻中沒有墨學文獻,墨家思想在中國逐漸消失,直到清末民初,學者們才從舊紙堆中挖出墨學。今天有人說墨學主張人人兼愛、尚賢、非賢是正確的主張,但是你搞小團體,拉山頭任何政權都不會允許你存在。所以墨學消亡是必須結果,即便是當今世界墨學也無生存之地。
《易》學的主要功能是“占卜”。“占卜”是對“象”、“數”、“理”學的總結,是占驗的具體體現,是預測學的具體操作方法。
《易》學占卜有一套獨立完整的預測方法。易的占卜術最早是用揲蓍法占卜的,“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使顧客易於酬酢,可與祐神矣。”這裏詳細說明了《易》學的占卜方法。
之後發展到漢代,由於揲蓍法操作工序繁瑣,且非常耗時,於是京房發明了錢幣法,就是用三個銅錢代替蓍草,用拋擲硬幣的方法,取硬幣的正麵與反麵,每擲一次必有四種不同的結果,二陰一陽(為少陽);二陽一陰(為少陰);三陽(為老陽);三陰(為老陰)。這樣反複擲六次得出一卦,來取代揲蓍法占卜,但是京房的擲幣法永遠也取代不了揲蓍法,因為擲幣法與揲蓍法得到的概率是完全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