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朱熹改造儒家文化
為什麼要將二元文化提升到多元文化上去?以如前麵所講,二元文化是陰性文化,富含坤現象的內容,而坤現象是柔順文化,講柔順、包容、和諧、含蓄、隱忍、講被動承受和羊性精神,政治上講集權治理,文化講二元規製原則,宗教講無神論。而多元文化是陽性文化,內容富含乾現象,而乾現象是剛直文化,講陽剛、勇敢、侵略、占有、講契約精神和狼性文化,政治上講分權治理,文化講三元分立原則,宗教講一宗神。
回顧曆史,以今天京廣線為界,凡是京廣線以東地區出現的建國領袖,他們建立的國家一定是集權製國家,政治體係是君、臣、省、六部合同製。如商、商湯;漢、劉邦;明、朱元璋。這些人都出生在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交界一代。凡是京廣線以西出現的建國者他們建立的國家都是分封製國家,政治體係是君、相、省、六部分權製。如周、周文王姬昌;唐、唐太宗李世民;元、元世祖忽必烈,這些人都出生在河南西部、陝西、山西、內蒙古地。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無論是大區域還是小環境,都存在東西兩種文化不同的現象,在《易經》中就是乾現象文化和坤現象文化。
兩種文化現象的存在導致人在思維層次也會出現不同的文化結論。在坤現象文化這裏人們喜歡製定行為準則、道德規範、禮教說教等有目標性的東西,強製所有人遵循,並沿著一個軌道前進,不得擅自逾越教義規製。
如孔子《大學》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孔子《中庸》“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孔子《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孟子曰:“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等等
這些言論都是行為準則,道德規範,禮教說教,是陰性虛無的準則,是虛設的標準,沒有深度,不具備約束力,因為道德不是法律,沒有責任,沒有責任就沒有義務,沒有義務就不需要遵守。
這大概也是朱熹改造孔子儒學思想的原因。
在朱熹生存的年代,古代中國正處在兩宋時期。
宋代是古代中國經曆唐後五代十國割據政權戰亂紛爭後,統一中原建立的國家,北宋定都開封後國家並不安寧,仍處於遼金夾擊的大環境中。可以說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不能代表當時的中國曆史。因為當時中國是多國並存的時期,中原地區多次易手,在宋人手中也就百餘年時間,而從唐滅至明興的四百多年間,中原地區基本上都在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權手中,當然文化也不再是原來的文化了。
南宋是偏安一偶的地方王權,不能代表當時全部的中國文化,因為當時整個淮河以北地區分遼、金、蒙元分期存在著,北方政權始終占據中原,並不斷南侵,南宋政權隻是在殘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生存的地方政權而已,怎能代表整個中華文化呢?古自說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文化始終是華夏民族的根。
在這種情況下朱熹生產改造孔子儒學思想也是外部環境引動內部質量發生變化的過程。在外部受到侵害、欺擾,攻擊的壓力環境下,內部恐懼、擔憂的心理促使宋代文化發生變化,他們在尋找一種超越行為準則,道德規範,禮教說教的東西,並以此來代替孔子的“道德觀”。
道德觀是什麼?道德是規範、秩序。道德講忠孝守信,講禮儀廉恥,講仁義間愛,講柔順,講和諧,講親民政德,講規矩方圓,講保宗保體,講安定。但是對北方侵略者而言,這些都是廢話,他們根本不吃這一套。於是以邵雍、程顥、程頤、張載為代表的大理學派重新翻耕《易經》,在《周易》基礎上找到了太極之數,這個太極之數就是先天八卦,也叫伏羲八卦。
在宋前,《周易》基上隻論後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文王八卦講流行,講周期循環,講四季規律,從四時的推移,論證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文化就是講規範、秩序。《說卦傳》說“帝出乎震,齊乎冀,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這是太陽從東方升起到西方落下所經曆的規律過程,這是宋前中國人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