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中醫學是哲學也是科學,但儒學不是哲學也不是神學
拋開黑格爾絕對理念三個階段的理論不說,我們回到《易》文化關於事物發展四階段上來。在陰陽五行文化中,事物從寅卯辰會木階段發生,到巳午未會火階段成長,到申酉戌會金階段結果,到亥子醜會水階段收藏,這是一個有規律有規則的生長循環過程。這要比黑格爾絕對理念三個階段來得科學。並且在這四階段中,每一階段都是三種元素在互為作用下構成一個整體概念,或一個整體範疇,或一個整體形式。
在寅卯辰會木階段,寅卯是各自獨立的陰陽個體,寅是陽體,卯是陰體,兩者是陰陽互生的兄妹關係,但它們又共同生長在辰土中,樹木無土無法生根,寅卯木皆生長在辰土中,才能茁壯成長。寅卯辰會木就是陽主體和副主體與載體的和諧統一。代表辰土是載體,是寅陽主體和卯陰主體的載被之地。也是東南是萬物出生之地,西北是萬物消沒之地的意思,古人說此天之大機也。
在巳午未會火階段,巳午是各自獨立的陰陽個體,巳是陽體,午是陰體,兩者是陰陽互生的兄妹關係,但它們又共同成長在未土上,陽光和火要在未土發光發熱,巳午未會火就是陽主體和陰主體與載體的和諧統一。代表未土是載體,是巳陽主體和午陰主體的載被之地。在巳午未會火階段事物或思維發展是最鼎盛的時期,陽光充足,雨水豐沛,萬物茁壯成長。
在申酉戌會金階段,戌土是申酉的載體,萬物碩果累累,正待收藏。到亥子醜會水階段,天寒地凍,萬物歸藏,時間草木消沒,藏於醜土之中,開始孕育新的生命。
依據陰陽五行邏輯,對比絕對理念三個階段的理論關於精神階段的理念是不是太多,太過複雜,是不是不合邏輯呢?對於一個將要消沒的精神,無論是具體的外在形式,還是抽象的內在本質都是將要消沒的狀態,即便達到形式的統一,又有何意義呢?
暫且撇開黑格爾複雜的絕對理念論不說,回過頭說哲學。哲學是什麼?羅素說哲學的研究方向介乎於神學與科學之間。神學研究虛無,神學是把世界上迄今為止認知虛無的,仍不能確切肯定的事物給唯神化後,渲染給世知們聽的學問。而哲學研究世界上看似無卻是有的,迄今為止仍不能確切肯定的事物,並把這些“無+”的無法肯定的事物,用思維邏輯方法辨證化之後,操縱理性手段,普及到普遍性(普眾)之中,而非用必然性(特權)權威手段施加給普眾。並且哲學又像科學一樣研究實實在在的事物,像科學一樣紮根是在普遍性(普眾)之中,並不受必然性(特權)左右。
所以哲學以如科學一樣來自普遍性(普眾)並應用在普遍性(普眾)之中,是普眾切切實實可以體會到並應用到生活中的學問。
哲學的基調很普眾,來自普眾,用之普眾,不受特權左右,是完全平民化的學問。但是這麼好的東西到了黑格爾之流手中就變味了,傳播到世界,很快便被特權們操縱在手中,成為形而上,成了專一維護特權們享用的工具。丟掉了哲學的普眾基調,不再是訴之於普眾而是訴之於權威了。形成權威發布才是真,普眾訴之必是虛的扭曲的理性。所以現在很多人感歎哲學已死,其實哲學並沒有死,死就死在哲學現在不再為平民呐喊,不再為普眾為民爭取話語權了。
但是終有一樣得到了普及,那就是科學。科學研究真實,不會與政治權力發生矛盾。科學研究實實在在的東西,並且能夠普及到大眾之中。科學否定一切虛無與“無+”的東西。這樣一來儒學就靠近了科學,成為介於科學與哲學之間的學問,因為儒學也否定一切虛無與“無+”的東西,這樣儒學又一次戰勝了世界上的任何一門學問,成為必然性(特權)持有的學問,孔廟並因此再一次香火旺盛起來。
但是對於普遍性(普眾)來,尋找並研究這種“看似無卻是有”的東西仍是普遍性(普眾)生活中的重中之重,因為哲學基調很普眾,來自普眾用之於普眾,為普眾找公平,所以說世界上真正為普眾爭取公平而鬥爭的學問還在哲學之中。
隻是哲學被黑格爾之流給神秘化了,把哲學神秘化到超越精神與肉體的高度,並升華到出神入化甚至絕妙無疆的地步,並冠以絕對精神之名號,讓普眾無法理解,無法應用,反而便宜了特權階級。
這種被黑格爾之流神秘化的“絕對精神”,在中國被叫做“聖”,而聖的含義又接近康德之流的說辭,又被康德之流給物性化了。蘇格拉底用生命換來的人性自由正在被西方這些文化大茄們給蠶食,正在被特權階級改造利用,正在脫離哲學為普眾爭取生存權、自由權、私權的基調,正在失去為民爭取話語權的作用。
“聖”在中文中是最高智慧和最高品德的統稱。當然這個“聖”仍然是物性化的聖。這就是儒學最靠近了科學的原因。儒學否定一切虛無與“無+”的東西隻專注實實在在物性化的東西,隻對天地、乾坤、君臣、男女論陰陽。原因是《易》文化缺失了精神和絕對精神之類的東西,《易》文化隻論陰陽、乾坤、剛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