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理性之十,客觀(2 / 2)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主觀性、意謂性和想象性的,而是客觀性的。也就是說生命世界的本源是思維,而思維以十階段跳躍式地延伸,而思維跳躍需要教育、知新和實踐應用。而教育、知新和實踐應用又要靠“仁、愛和智慧”來完成,而“仁、愛和智慧”是客觀性的,它以形而上學或意識形態的形式占領了生命世界的本源~思維!於是乎理性就會追隨思維被聖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所利用,並必然的和普遍的應用到政治、人文、宗教之中。

因此,“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這句話很重要,因為接下來“盛德大業”到了。

那麼,“鼓萬物”是什麼意思?鼓是鼓動、鼓舞嗎?非也。鼓在這裏是脹大、膨脹之意。世界萬物繁榮昌盛才是這句話的真實含義。因為一陰一陽之謂道,繼承、發展、延續是硬道理。一陰一陽之道的“道”,是要繁衍生息能力的“道”,“道”是不能絕肓的,限製生育不是“道”也不是道,“道”必須有生育繁殖能力才是“道”,所以道家不育也非道家,是胡扯八道的偽道家。

世界萬物隻要繁榮昌盛了才不用與聖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同憂。因為形而上學與意識形態已經在必然的(特權)和普遍的(普眾)受教育和知新的路上鋪好,你隻要按照這條路走就好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必然的(特權)和普遍的(普眾)的受教育和知新之路在於“明德”,在於明確地把天理、規則、法度明明白白彰明較著給所有人,這樣必然的(特權)和普遍的(普眾)都按照這條路走了,盛德大業就到了。

形而上學與意識形態已經在必然的(特權)和普遍的(普眾)之間明確,還講什麼主觀性、意謂性和想象性的存在。因此,人活在世上其實你就被包圍在客觀存在中,你所努力奮鬥和掙紮的隻有“自我”。其實人從開始產生社會,一直在奮鬥和掙紮的就是“自我”。你看看曆史,再看看今天,你每時每刻都在為“自我”而奮鬥和掙紮,都在為擺脫規製和牢籠奮鬥和掙紮,每時每刻都在為擁有更多的私權奮鬥和掙紮。

其實整個人類都是為平衡公權和私權在努力奮鬥和掙紮中。

隻要世界萬物繼承、發展、延續,繁衍生息,形而上學和意識形態就會隨思維遞進,自覺形成符合“自我”的,設置明確、清楚的形而上學和意識形態,“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事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的格局著,就會在必然的(特權)和普遍的(普眾)之中自然生成格物知致。

這是事物存在的客觀規律。從這裏可以看到並非黑格爾聰明,也非朱熹可惡,而是自然選擇決定思維存在,而思維按照遞進手段有選擇地站在某一層次,這一切的一切都以客觀性存在而存在。並不是主觀的、偶然的和特殊的存在,也不是必然的(特權)和普遍的(普眾)存在。主觀的、偶然的和特殊的並不能阻擋“仁”去繁衍,“用”去實踐、去交融。當必然的(特權)和普遍的(普眾)廣泛接受萬物各自其類,有格局的大量繁育時,認知就潛移黙化了,思維也形而上了,理性又怎樣,隻能跟隨形而上學和意識形態去做好事或壞事了。這是真理,於是盛德大業到了。

https://www.biqiuge8.com/book/85256772/87331276.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