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易經》對古代中國人文思想的影響(2 / 2)

然而東方文化自古就沒有這些認識,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中國有《易經》。因為《易經》中沒有這些文明概念。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已經消失三個,唯獨中國夏華文明屹立上下五千年而不倒。為什麼?

因為古代中原人有一部《易經》。因為《易經》的本源理論是陰陽論,而陰陽論從本質上講,“陰陽論”從自然法理上肯定了物種起源於“陰”的重要性和決定性。從物種起源上講,物種起源於“陰”。通俗說就是先有母雞後才有蛋,沒有母雞何來蛋?!這也符合當代科學的科研論證。所以《易經》從本源上流淌著母係、母權、陰性文化的原血,是人類根源文化的起點。夏華文明之所以五千年不死,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孔子在二千年前的文化橫亙斷層期間,沒有拋掉母係、母權、陰性文化的原血,將中原文化引入父係、父權、陽性文化的時代,進入父權文明之中。而保留了母係、母權、陰性文化被動、含蓄、溫順、嬌柔、矜持,等等母性精神,延續了母性文化凡事講隱忍,講和諧,講寬容,講隱藏實力,講隱忍到無法隱忍的時候再發力等等對懟、對抗的,被動隱忍·精神。所以你會看到東方人會用母親般的溫暖來體恤兒女,體恤民眾。而這一切文化內涵又都來自《易經》文化。

而西方文明在二千年前的文化橫亙斷層期,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堅定的拋棄了母係、母權、陰性文化的原血,將西方文明引領到陽性文化和父性精神上去了。從此,西方人沿著陽性文化和父性精神前行,而陽性文化和父性精神講勇敢、剛毅、直率、責任、擔當,講尊嚴和權威、講民粹、講民主、講進攻、講掠奪、講野蠻、占有和侵害,講契約精神、講狼性精神。所以你會看到西方人會用父親般的溫暖來關愛兒女,關心民生。

而陰性文化講羊性精神,講承納來自陽性、父性的攻擊,以及用羞澀掩蓋自己的內心活動,講隱忍、講含蓄、講和諧、講包容、講公平、講中庸、講上善若水,講厚德載物,講“天下為仁”,講“和而不同、兼容並蓄”,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講“天人感應,人人為公”,講“天下大同”。其實歸根結底還是講母親般的溫暖來體恤兒女,體恤民眾,沒有男人責任擔當和契約精神,自然就沒有反哺民眾的思想意識。

《易經》的本質在於“陰”。簡明說就是沒有女人就沒有人類,沒有女人就不成世界,女人才是人類現實存在的本源!所以人類文明就應該從“陰”開始。但事實上在二千年前,人類文明已經從母係、母權、陰性文化走入到父係、父權、陽性文化時代了。人文、宗教、政治出現了橫亙斷層似的發展界麵,西方人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引領下將西方文明進入陽性文化和父性精神上去了。

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由於受《易經》陰性文化的影響,孔子在改造編纂漢文化中,因為無法擺脫《易經》陰性文化的影響,而強行將他以為的陽性文化和父性精神加入到儒家學說之中。所以你會看到孔子在陰陽論基礎上,在“天下歸仁”的思想引導下,將君臣、父子、夫妻等等陽性和父權文化充斥在儒家文化之中,強行將陰陽文化改造為陽陰文化。但事實是《易經》文化是陰陽、陰性在前的文化,你強行將陽改到陰前,並不能擺脫母係、母權、陰性文化的影響,所以導致儒家文化非陽非陰,不陰不陽,中性且異類發展著,最終出現漢文化真陰性假陽性的存續了二千多年。所以你看,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隻有向民眾索取利益之說,從來沒有像西方人那樣將索取來的稅收反哺給民眾之事。為什麼?因為父愛講究平等,講究獨立,講究AA製,講究責任和擔負,講契約精神,講究民主,講究天賦人權等等。

而母愛講究的是蔭庇、保護、安全、公平、公正、和諧、公共共享精神、抱團和爭取扶助精神等等,講究強製、強權、群體意識,遵守公共權力,緊跟團體意誌,打擊自我、自私、自私,這一切都與母愛有關,作為母親本身就應該如此。

不過,好在現代中國人在埋葬自己舊的傳統思想,在向陽性文化和父性文化進發,當今國家如此厚重的反哺民眾,也應該感謝西方文化東進,敲開漢文化封閉落後的大門,將中國傳承幾千年的母係、母權、陰性文化砸碎拍死在清末的沙灘上,將陽性和父性文明引領到東方這片熱土上,讓廣大民眾享受到民權、民生、民享的春風,使民眾得到了太陽文化的溫暖,得到了父權文化的實惠。

不過,真正應該感謝的是毛偉人,是他真正引入了太陽文化和父權文化,將陽光照耀在中國這片熱土,讓人民沐浴到民主、民生、民享的光芒,得到了太陽文化的溫暖,得到了父權文化的實惠。

https://www.biqiuge8.com/book/85256772/87634978.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