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前世的袁翊一出生就被封為世子。
別的公爵府的世子都是由父輩挑選家族中最出色的繼承人,至少也要有一點能在請封折子上寫明的成績,請封折子上奏,由禮部審核後呈送中書省,再由中書省呈送到皇帝麵前。
像袁翊這樣隻是出生就收到冊封聖旨的侯府世子放眼整個京都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
所以,袁翊自小肩上就負擔著比別家世家繼承人更重的責任,母親尹氏對他非常嚴格,自他懂事開始,就一直耳提麵命他一定要做個端方君子,要做個叫人無可挑剔的侯府世子。
袁翊也一直按照母親的教導去做,直到十七歲那年,他隨父親上戰場,軍中出現叛徒,使得他和父親所領的隊伍大敗,父子倆受傷被抓,拚盡全力挽回敗局,回到京城之後,卻發現侯府傾覆,親人死的死,抓的抓,曾經盛極一時的府邸翻天覆地。
父親本就重傷未愈,看見侯府境況後病情加重,沒過一年就撒手人寰,拯救侯府的重任立刻就落在袁翊身上。
他從小學的是君子端方,尊的是聖人之道,可侯府覆滅之後他才發現,在強權和欺壓麵前,這些所謂的君子端方、聖人之道都是狗屁,君子和聖人都撐不起一個頹敗的門庭。
那個時候袁翊才不得不改變,他拋棄了以往的尊榮,拒絕了陛下要他襲爵的旨意,拒絕了朝廷對他的‘歉意’,連夜趕往邊關,隱姓埋名從小兵做起,他在戰場上一次次無懼生死的拚殺,一次次死生攸關的戰績,為他贏得了重回京城的勇氣,更讓他有了承襲永嘉侯的底氣。
家門傾覆,力挽狂瀾,重獲尊榮,袁翊上一世做到了,不管有多難,有多苦,他都做到了。
他無愧於天地,無愧於父母,無愧於袁家那些幸與不幸的親人,唯獨好像有點愧對自己。
因為他上一世,好像從未為了自己活過。
十七歲前要做合格的永嘉侯世子,十七歲後要做為家族遮風擋雨的繼承人,直到最後死去,他都沒做過真正想做的事,沒有感謝過想感謝的人,甚至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袁翊自問對手下,對身邊人都很仁義,他想不出有誰會對他暗下殺手。
他上一世,就是過得那麼稀裏糊塗,看似跌宕起伏,實際毫無意義,所以,這一世既然家門沒有傾覆,那他也就不願再重複那樣沒有意義的人生了。
端方的君子誰愛做誰做去,合格侯府繼承人什麼的他也無所謂,隻要父母健在,便是要他把世子之位給幾個弟弟或者族親中任何一個他們覺得合適的人,袁翊也不在乎。
他上一世每每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候,都會暢想著今後某一天能過上隨心所欲,輕鬆無負擔的日子。
巡城兵馬司,在袁翊看來就是個很好的去處。
這裏還有兩個他少時的玩伴,杜旭和馮瑾。
他們十歲時一同入太學念書,後來三人的學績天差地遠,袁翊屢屢第一,他們屢屢墊底,漸漸的就疏遠起來。
那時候的袁翊被學績上的成就感迷了眼,更願意和差不多水平的人競爭,比如楊謀之子楊典,他和楊典太學相識,學績相近,談詩論作各有千秋,袁翊把楊典看做是他最好的朋友。
然而袁家出事是楊謀一手謀劃,楊典身為其子本就難脫幹係,後來他還把袁翊在太學時私下與他評論國策的一些話公然說出,便是要與他父親一同把袁家踩死。
心中認定的多年好友竟是這種落井下石的人,反倒是杜旭和馮瑾這兩個早早與袁翊拉開距離,素有京中紈絝之稱的兩人,在太學中所有人都跟著楊典批評指責袁翊的時候,他們義無反顧的站在袁翊這邊,為他奔走說話,最後杜旭失了崇安伯世子之位,馮瑾被楊典的走狗打斷了一條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