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據說這是一部七十年代生人必看的電影。
英文片名倒清楚反映出內容:在某座監獄裏的自我救贖。中文譯名我覺費解,那是發生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監獄裏的故事。與95年有何幹係?還“刺激!”後來才知道,這部影片在1995年的奧斯卡獲得七項提名,是當年最著名和動人的影片。
95年,我在做什麼?肯定對許多人和事無知無覺,包括這部拍得如此出色的電影。
錯過了的東西終將重現,幸運的話。
例如在這個周末,與《肖申克的救贖》相遇。
好東西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隔了十餘年的今天看來,它仍屬“非常優秀”:音樂時有時無,讓人憂傷;剪輯簡潔明了,進退有據;表演克製自然,充滿魅力;台詞精煉,句句經典。俯瞰肖申克監獄時,看得出是航拍,緩慢推進全景,這種手法仍然受落。
人靠什麼拯救自我?是信念,是希望,這是它最激動人心的地方。
“體製”和“希望”是影片的關鍵詞。
每個人必然落入一種體製之中,有些你感覺到,有些永遠覺不出。“開始你恨它,後來習慣它,最後你變得依賴它,沒有它就不行,這種東西就是體製(或曰規則)”。很少人會認為婚姻也是一種差的“體製”,除了長年在西藏流浪的溫普林,周刊說他是“尊貴的盲流”,他說“婚姻是人類製造出來最壓抑人性的體製”,還引用佛經“家庭是最堅固的牢獄,妻子是最凶惡的敵人,沒有比親友更嚴厲的看守”。有了家庭還可以長年追逐高原的美酒和姑娘,他的自由寬泛得難以複製。在我看來,婚姻就如高考製度,不是最合理,但是目前最合適的。和其它比起來,婚姻算什麼困擾?最極端惡劣的體製形式,是監獄,陷入其中,就是陷入一種徹底失去自由和尊嚴的困境。
如果純屬無辜的人跌進監獄,無期徒期,這種困境就無以複加,等於絕望。
無論是在監獄還是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身淪絕望,我們怎麼辦?〈〈基督山恩仇記〉〉說:“人類的全部智慧包含在這兩個詞語之中,這就是‘等待’和‘希望’”,同樣是越獄和複仇,基督山伯爵的曆險極端浪漫狂歡,隻覺痛快;安迪20年的牢獄生涯和現實社會貼得多麼近,仿佛並非虛構,讓人感覺到每個人都可能會深陷其中。
這部影片的情節其實一般,不就是越獄成功的故事嗎?結局甚至有點幻想性質。為什麼我覺得它非常棒?是因為人物。黑人瑞德坐了四十年的監,坐成一哲學家了,風度翩翩地陳述自己的見解:“在牢裏,沒事也要找事做。”“人不是忙著生,就是忙著死。”“希望是危險的,它讓人發瘋。”他觀察的視點落在安迪身上。安迪是銀行副總裁,完全靠個人奮鬥成功的青年,因為不擅表達情感,美麗的妻子深覺苦悶,和高爾夫教練好上,並要和他離婚。他買醉後持槍守候門外,最後棄槍離去。但醒後卻被拘捕入獄,因為“床上的妻子和她情人當晚身中八槍而亡”。這是他自己都無法理清的冤案。人生就是這樣的,有的人順利,有的人充滿障礙,沒有任何規律和道理可講。這是片中最具魅力的主角,他展現了人性在逆境中最可貴的品質。他閱讀書籍,還教學生,思考問題,貢獻精算師專長,在最弱勢的環境中,他反思、自持、克製、智慧。很難想象心智不與時增長的人有何魅力而言,你不得不承認智力和修養是最吸引人的東西,何況在溫厚和迷茫的外表下,內心深處他竟保有堅定的信念:“希望是好事,也許是最好的東西,好東西從不會死。”
信念時常要遭受現實無情的摧毀,一次又一次,就像沙灘上的城堡,潮水一漲,難免全散。他洗脫冤案剛呈現一線生機卻又被利用他洗黑錢的典獄長徹底掐滅。
信念非常個體化,需要底蘊,也需要挫折去驗煉。安迪是銀行家,有各種健康的愛好,例如研究地質學。他用小石錘,把小石頭挑成棋子,這石頭還要一半是肥皂石,一半是石英質地,頗為“小資”。地質是什麼?它與最漫長的時間和最巨大的壓力相關,信念也是。他用了20年的時間,去挖一條短短的通道,一天一點;還花了同樣長的時間,去做相關準備。最無辜最不自由的人,去從事這個,需要怎樣滴水穿石的毅力智力還有信念?當他爬出五百碼排糞管掙脫掉衣服,在大雨滂沱的天空中體驗極端自由與成功的一刻,使多少人受到感染!這個情景成為了DVD影碟的封麵。
庸常生活的最可怕之處是使人情感麻木,好的藝術,使人升華,從種種不好的境況中體會人性的美好和光明。電影畫麵構建的氛圍也許是我文字所無法抵達的。所以,還是應該自己去看一遍,好東西,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