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5章 投資機構怎麼賺錢(1 / 2)

巴金森教授的整個計劃聽上去似乎有些複雜,但歸納起來就隻有一句話,那就是他不打算賺未來乘客的錢,而是要賺眼下投資人的錢。

因為高盛建設這條鐵路並不是用自己的錢,而是通過成立聯合鐵路公司的方式在股市上麵集資籌錢,然後再用這筆錢來建設鐵路。

所以這筆錢其實並不是高盛的,而是這家新成立的聯合鐵路公司的資金,巴金森教授則打算將這筆錢變成高盛的,差不多就是這麼個套路吧。

這多多少又讓某部電影經典再現了。

而這就是資本的賺錢方式,有一段時間,一些大佬們喜歡教育年輕人要轉換思維方式,要換一個角度看世界,這樣就能夠發現錢不是賺的,而是撿的。

差不多就是這麼個意思,你老想著靠老老實實的經營產業賺錢,這是不對的,這是老舊的思維方式。

新的思維方式應該是畫一個餅,吸引別人花錢來買這個餅,然後趁機把錢撈走,這就是新時代的賺錢方式,也是資本的賺錢方式。

就好像在2010年到2020年之間,整個投資圈都興起了互聯網浪潮,無數的互聯網企業在這段時間拔地而起。你隻要拉一個項目,然後找到一個傳統產業的盲點,再加上一個互聯網+的標簽,去找一個投資人放PPT,就立刻能夠拿到大筆的投資。

當時這種情況有多瘋狂呢,在一年的時間裏麵,全國就有超過5萬家新興的互聯網企業,得到了超過100萬元以上的天使輪投資,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數據。

那這5萬家新興的互聯網企業全部都是獨角獸嗎?

當然不可能了,當年在共享單車的概念興起之後,全國在一個月之間就有超過6000家共享單車品牌創建,其中有超過2000家品牌都得到了投資機構的投資。

那你現在再看看結局……哎,想到我188的押金,我就渾身難受。

共享單車如此,其他行業自然也不咋樣。可等到10年之後再來看,這些互聯網企業基本上全都無了。除了在亂戰中崛起的幾個真正的獨角獸之外,其他的企業死都不知道怎麼死了。

這些投資機構的投資,似乎全都血本無歸了,整個投資界都是一群蠢蛋。

事實就是如此嗎?

當然不是,這些投資機構早就賺得盆滿缽滿了,笑的滿嘴流油了。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覺得非常奇怪,這投資的99.999%的企業都倒閉了,為啥還能夠賺的盆滿缽滿滿嘴流油呢?

因為這些投資機構和巴金生教授的賺錢套路一樣,人家根本就不是賺的企業經營過程中賺取的利潤,而是企業在進行各種金融活動時候的利潤。

首先,對於投資機構來說,在投了天使輪之後,如果這家企業的數據比較好看,又或者是故事能夠繼續講下去,那麼很快就能夠等到B輪投資的機會,又稱風險投資。

一般來說B輪投資的金額都在天使輪的10倍以上,而這些投資獲得的股份,鐵定是要從天使輪的投資機構手中獲得的,那麼就相當於天使輪的投資機構,可以將手中的股份直接通過B輪投資來變現。

比如某家投資機構在天使輪的時候投了100萬,拿到了50%的股份。而等到B輪投資的時候,總金額為1,000萬,一般來說,如果天使輪的投資機構在這個時候選擇離場的話,基本上都能夠拿著500萬以上的現金。

這就相當於天使人的投資直接翻了5倍。

也就是說每5家投資的企業裏麵,隻要有一家能夠走到B輪投資,那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投資了。而事實上,B輪投資的金額很有可能是20倍和30倍,所以能夠容忍的失敗率其實更高一些。

而同樣的賺錢方式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因為接下來往往還會有C輪投資,D輪投資,E輪投資等等,最有名的一個例子就是當年的騰訊,在2003年一年的時間裏麵就拿到了足足9輪投資,一次比一次的投資金額恐怖。

而最初對騰訊進行天使輪投資的機構,早就在此過程中獲得了10倍以上的收益。

當然了,這個機構如果知道未來騰訊股價會有多少的話,恐怕哭的眼淚都要流幹了……他錯過了一個超越自己的父親,成為世界首富的機會。

沒錯,這個機構就是某首富的兒子創建的機構,當年曾經手持騰訊50%的股份,要是這些股份全都留了下來,那世界首富怕不是都要換人了。

當然了,聰明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不管有多少輪的投資持續下去,這似乎都是投資機構再賺另一個投資機構的錢,那鐵定會有一部分的投資機構虧錢,而且虧損的金額絕對是要高於賺錢的金額,因為這些被投資的獨角獸,公司們在花錢的時候從來不會吝嗇,畢竟這些都是投資人的錢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