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7年。
大唐,貞觀元年。
在結束了曆時長達九年的隋末之亂後,大唐帝國以雄起的姿態屹立在了華夏九州大地。
長安城錦繡紛紛,傲視萬方的王朝在一片國運亨通下歌舞升平。
盛世伊始,天下能者層出不窮,唐王李世民曆經玄武門之變繼位後,對內以文治天下,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是年,開創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在這目力所及之所不及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而在這盛世之下,天下黎民百姓看到了人定亦可勝天,民間對神的迷信開始逐漸減少,而對神所供奉之人,大多則是為了一己之私而對神供奉。值此人間,天下陰陽不衡,群妖並起,而人間同樣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強勢崛起。
我們的故事,從這裏開始。
三月二十一日,漸晚。
這紙醉金迷的大唐長安。夕陽的餘暉下,一片片儼然的屋舍上回蕩著寥寥的炊煙,亭台樓榭間,幾縷縹緲的絲竹弦上有聲。時令逢春,朱雀大街上桃花姹紫嫣紅,遠遠望去,宛若一簇簇錦繡的紅雲鋪遍人間。
灑遍長安的餘暉漸行漸遠。長安城在夜晚的星空下明媚了起來,明滅點點的萬家燈火猶如天上繁星,點亮了屬於這個盛世王朝的寰宇。
長安城,龍首原,大明宮。
通天的燈火將墨色的天空渲染出一片花火的嫣紅,大明宮今夜燈火通明,大明宮素有千宮之城美譽,在婉約的亭台樓榭點點映襯下,更顯一派大國氣象。
今夜,是唐自開國以來,曆載向天占卜祈福的日子,此乃欽天之數,熙熙攘攘的大明宮上下一派熱火朝天,唐太宗李世民更是降輦步行,在群臣的簇擁中移駕興慶宮,在殿樓之上觀看欽天大典。漢白玉的雕欄前,唐太宗高坐在華麗的龍椅之上。幾名宮人立侍左右,臉上寫滿了恭敬的虔誠。
而在太宗李世民的眼中,卻並沒有頂上的那片天,更沒有一絲對神明的謙卑之情。
倒映入他眸中的是遠處燈火輝煌的長安,和他用鐵騎明政統禦下的萬裏關河。回首看去,隻見在他身後的群臣亦是意氣風發,恍惚間,他聽到澎湃的浩然正氣正回蕩在大殿上下,甚至是天地之間,而在這方浩然正氣的中央,正是他唐太宗李世民。
赤金的龍袍上串珠過玉,一條條磐龍縱橫在太宗的襟袖之間。冕旒垂下條條珠簾,仍然遮擋不住他的目光。隻見在興慶宮前,一座高有九丈的白玉台已經築起,在一眾衛士的護擁下,一行身著墨袍的人從宮門緩步而入。
隨著他們的走進,喧鬧的大明宮,都為此寂靜了下來。
他們,就是大唐欽天之司,太史局。
“啟稟陛下。”一位老臣走近唐太宗,雙膝落地說道:“此刻吉時已到,太史局等群臣禮畢,已在台下候旨。”
唐太宗點了點頭,揮手說道:“開始吧。”
這老臣平身而起,高亢的大喝一聲:“吉時已到,欽天大典,開始!”
一聲令下,太史局等眾人霎時間分立兩側,為中間閃開一條五尺寬的大道。在萬千道熾烈的目光中,一位年輕的道人身披華麗的墨袍,手扶白塵款步而來。
一顰一顧,盡是名仕之風;一行一動,皆有仙風道骨。
隻見這青年道人登上高台,在玉台之頂的仙桌上,用以天文占候、龜、易、五兆、式法等器具一應俱全。
這道人屏息凝氣,布黃紙,畫丹符,作黃土,戲燈燭,袍袖飛舞,一氣嗬成。
掌股之間,盡是道之玄妙!
他取起一道黃紙,以朱砂為墨,點染在符紙之上,一筆雲篆行雲流水。
當他把這道符籙燃盡後,東天之上紫芒乍現,天光從昏暗的夜幕之中臨照而下,直罩玉台。
渺渺的青雲在夜空中盤桓而動,香霧自地而生,透過高遠的雲嵐,仿佛可以看到淩空俯瞰眾生的九重仙闕,側耳旁聽,繚繞天地的仙音乘霧而來。一方天人盛景,如詩畫般渲染而開!
天呈異象,一時間群臣沸騰,在震耳欲聾的歡呼聲中,唐太宗高聲問道:“天意如何?”
隻見那年輕的道人凝神思索,從他緊皺的眉心中可以看出,他在用盡腦力來解答紛繁的天意。群臣漸漸安靜了下來,他們急切的望向玉台之巔的那年輕道人。不多時,那年輕道人如靈光乍現,猛地睜開了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