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9章 收關行動(五)(2 / 2)

海因裏希親王原來是德國軍事觀察團的團長,在遠征軍出擊之後,軍事觀察團都返回了德國,但親王卻一直留在青島,負責華東政府和德國之間的聯絡,溝通。己經在青島停留了快一年的時間。

原來在台灣海峽之戰結束之後,德國也引起了極大的反應,因為在戰爭開始之前,德國參謀總部也對這場戰爭進行了多次的兵棋推演,華東政府最好的結果也就是放棄製海權,退守陸地和遠征軍打長期消耗戰,最終各讓一步,握手言和。但誰都沒有想到,華東政府竟然取得了大勝,幾乎全殲了遠征軍的艦隊。

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在震驚之餘,卻又大喜,因為在普茨矛斯談判之前,威廉二世就有與華東政府結盟,以對抗法俄及英日同盟的想法,隻是普茨矛斯談判破裂,英法兩國決定組織聯軍赴遠東參戰,德國才暫時終止了這一計劃,但現在華東政府已大敗遠征軍,如果德國能與華東政府結盟,不僅可以在遠東地區獲得一個強大的盟友,還可以在俄國的背後埋下一把利刃,徹底瓦解俄法同盟對德國的威脅。

但就在威廉二世打算和華東政府進行結盟談判的時候,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又一次打斷了實施這一計劃的進程,原來是為了解決摩洛哥危機,英法兩國決定在西班牙的阿爾赫西拉斯舉行國際會議,討論摩洛哥問題,參會的國家除了當事的英法德西摩五國之外,還有美俄奧意荷比葡瑞,共計十三個國家。

由於這次的摩洛哥危機本來就是德國主動挑起,而且威廉二世打算利用摩洛哥危機向英法施壓,並試探俄法同盟的底線,當然也想在摩洛哥占到一些便易,自然是要認真的應對,因此隻能暫時將與華東政府進行結盟談判的計劃暫時放下。

不過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的進程卻大大出乎威廉二世的意料,與會的十三個國家中,隻有奧匈帝國支持德國的主張,其他國家都支持法國,由其是與德國、奧匈帝國同為協約國的意大利競然也在這次會議中反水,支持法國的主張,而奧匈帝國雖然支持德國,但卻反對用戰爭解決摩洛哥危機,而是應該談判解決。

在這樣幾乎眾叛親離的局麵下,德國也不得不作出了讓步,放棄了自己的要求,最終會議決定,承認摩洛哥獨立,但規定:摩洛哥的警察組織和治安權力交由法國和西班牙管理;對摩洛哥財政實行國際監督。由與會的幾個大國提供資金,成立摩洛哥國家銀行,但法國占較多股份,因此銀行的業務活動受法國法律的管轄。

結果德國拆騰了半天,不僅什麼都沒有撈到,反而讓英國、法國走得更近,連意大利都與自已離心離德,可以說是成為這次摩洛哥危機的最大書架。

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結束之後,威廉二世立刻決定啟動與華東政府進行結盟談判的進程,這到不是要把在摩洛哥危機丟掉的麵子找回來,而是在摩洛哥危機之後,德國的外交環境相當惡化,俄法同盟不僅沒有解除,英國還在與法國走近,加上意大利的反水,威廉二世發現,德國除了奧匈帝國之外,竟然再沒有一個朋友了,在這個時候與華東政府結盟,是緩解德國戰略壓力的最好方案。

而皇帝的決定,首先得到了海軍大臣提爾皮茨的全力支持,因為就在1906年12月,英國宣布,最新建造的無畏號戰列艦正式加入皇家海軍服役,並為此舉行了盛大的入列典禮,並且稱其為世界最強的戰列艦,一艘戰艦的實力是任何一艘老式戰艦的兩倍。

原來遠征軍艦隊全軍覆沒之後,雖然海軍大臣費舍爾引咎辭職,內閣也宣布集體下台,英國將重新舉行大選,但民眾的憤怒卻並沒有平息,因此在這個時候,需要有新的事件來刺激民眾,以轉移民眾的視線,並且最好是能夠提振民眾對海軍的信心。

而無畏號戰列艦的入列,顯然是具備這些所有的條件,因此英國內閣、海軍部才決定對無畏號戰列艦的入列進行盛大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