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心裏明白是一回事,但實際的操作,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一方麵是在日本國內,由於這麼多年的教育和宣傳,戰爭氣氛相當濃烈,軍方的勢力也越來越大,既使是在這個時候,軍方還有相當一部份人主張不顧一切代價,也要將戰鬥繼續進行下去,因此很難接受賠款的結果,而提出議和賠款的人,也必然會受到千夫所指,甲午戰爭之後的李鴻章,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隻不過在清國,李鴻章還可以通過辭官、隱退的方式暫避風頭,等待東山再起的時機,但在日本可就沒有那麼好過了,除非是自殺伏罪,否則恐怕有一大堆“天誅”、“人誅”在後麵等著。
另一方麵,英國的態度也不能輕視,盡管伊藤博文智目“日本應以自己的國家利益來決定采取的國家策略”但在現實麵前,也不能不退讓,現在的日本確實離不開英國的扶植,因為這一場戰爭己令日本元氣大傷,而華東政府卻必會在戰爭之後強勢的崛起,如果失去了英國的扶植,日本在戰後根本無法與華東政府相抗衡,因此在台灣海峽之戰後,英國依然主張對華東政府持強硬態度,並且采用貿易禁運的方式對華東政府施加壓力,並要求參加遠征軍的5國均不得與華東政府單獨談判。盡管伊藤博文也知道這個決策不妥,但還是要顧忌英國的態度,對英國的要求又不得不從。
結果日本跟著英國一起發表了對華東政府持強硬態度的聲明,引來了華東政府的強硬報複,對日本進行海上封鎖,這也給日本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因為日本本來就是一個對海運依賴極大的國家,而且現在國內的經濟已因戰爭徹底崩潰了,完全靠英法美等國的輸血生存,但華東政府的海上封鎖,英法美等國的商船都不敢停靠日本,結果更是雪上加霜,眼看著日本就要斷血了。
其實現在華東政府的海上力量還很有限,艦隊的規模雖然不小,但缺少中小型軍艦,在艦隊決戰時,或許還沒有太大的影響,但要執行封鎖作戰,由其要封鎖日本這樣一個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以華東政府目前的海上力量,是不可能真得從海上將日本全封鎖,總會有一些漏網之魚,也正因為如此,日本現在還能夠苟延殘喘,不至於立馬死去。當然,被人民軍海軍攔截,俘虜、擊沉的概率也不小。
不過對於法美等國的商船來說,他們可沒有義務為日本承任這樣的風險,既使日本提高了航行的費用,並設下巨額的獎勵金,但願意去日本的商船仍隻剩下不是二成。而外國商船不願幹,就隻能靠本國的商船支撐。但在這樣戰爭中,日本己損失了大量的商船,本身的運力大損,而冒險為日本運輸物資,肯定會遭受重大的損失,而且還沒有地方去補充,但現在這種局麵,也隻能飲鳩止渴。
就在前幾天,荷蘭決定放棄遠征軍五國的同盟,單獨與華東政府談判,並接受向華東政府支付賠款的條件。這在日本政府中造成了巨大的震動,雖然荷蘭的實力不強,但畢競是五國的同盟之一,這也說明荷蘭實際是並不看好五國同盟的前景,也說明英法兩國對五國同盟的控製力有限。而還有一些有識之士也能夠想到,既然荷蘭己經放棄了五國同盟,那麼其他三國還會不會有動搖呢,而日本是否也應該靈活一點。
盡管在日本政府內還有少數頑固份孑叫嚷堅持抵抗到底,決不妥協,而且英法兩國也再三的安撫日本,承諾會想盡一切辦法,解決日本的危機,並讓日本體麵退出戰爭,同時也警告日本不要步荷蘭的後塵,單獨與華東政府談判,但伊藤博文還是意識到日本確實有必要做出改變了,不能將日本的國家安全完全寄托在英法兩國身上,自己還要努力想辦法。
正在這時,去民間搞調查的宮本直拓又回到東京,並在第一時間拜訪了伊藤博文,而這時伊藤博文也不敢在輕視宮本直拓的態度,於是在家中盛情的接待他。
聽了宮本直拓的話以後,伊藤博文道:“宮本君,我記得你曾對我說過,華東政府不會打沒有準備的仗,這也是你判斷華東政府能夠戰勝遠東遠征軍的理由。也就是說你就是憑這一點理由斷定華東政府會取得對遠東遠征軍的勝利。老實說,直到現在,我還是覺得這個理由並不是很充份,你能不能夠對我詳細解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