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傑道:“其實我們是很需要德國的調停,不過不是現在,而是在我們和英法遠征軍的戰爭結束之後。”
海因裏希聽了,也有幾分明白了,道:“在戰爭結束之後,需要我們德國進行調停嗎?”
李三傑點了點頭,道:“如果這場戰爭我們輸了,當然什麼都不用再提,但如果是我們贏下了這場戰爭,我們希望德國政府會在適當的時候出麵調停,促使英法俄日荷等參戰的國家接受我們的條件,進行談判。”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高明的政治家在戰爭開始的時候就想好了如何結束戰爭,因為除非是以滅國為目地,否則任何戰爭都有結束的時候,如何讓自己在獲勝後的利益最大化,在失利時將損失降到最低,在什麼時候結束戰爭,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華東政府對勝利當然是有充份的信心,但在擊敗了英法遠征軍之後,戰爭就不能再擴大,華東政府就應該考慮和參戰的各國進行談判,在談判桌上拿到最大的利益,而這就需要有一個國家出麵周旋,好聽的叫調停,不好聽就是給失敗者順個梯子下來。
海因裏希當然明白這其中的道理,而且他也認同,戰爭結束的時候,才是德國介入調停的最好時機,隻是令他不理解的是,從李三傑的態度來看,他似乎對這場戰爭的勝利信充滿了信心,這當然也代表著華東政府的態度,但遠征軍的實力,由其是海軍的實力絕不小視,華東政府到底是那來的自信呢?
李三傑又道:“當然,我們也不會讓德國白幫這個忙。我記得在我們占領青島之後,曾和德國簽定協約,其中就有一條內容是在適當的時候,我們會幫助德國在遠東地區獲得一個港口。這次就是我們兌現這個承諾的時候了。”
海因裏希聽了,也不由得心裏一動,當初雙方簽定的協約中確實有這一條,但一沒有約定時間,二沒有約定具體的情況,不過是空口白話,而德國在當時也無力複奪青島,本來就是簽的本來就是城下之盟,加上這一條也不過是有個心理安慰,因此誰都沒有把這一條當回事,如果李三傑不提,海因裏希連想都不會想起來,
但如果華東政府最終取得與遠征軍戰鬥的勝利,確實可以幫助德國在遠東地區獲得1、2個港口城市,因為德國出麵調停,失敗的一方要感謝德國的調停之功,勢必要向德國表示感謝之意,俄國在遠東地區的位置偏遠,可以不考慮,但日本是個島國、而英法荷三國在遠東地區都有大量的殖民地,因此從這當國家獲得幾個城市是完全有可能的。而在亞洲地區獲得一個港口,一直都是德國夢寐以求的事情,如果海因裏希將這個消息傳回國內,威廉二世一定會高興得忘記所要的軍事技術。
當然,華東政府請德國出麵調停,並且答應幫助德國在遠東獲得港口,也是有意拉隴德國,在戰後的談判中,給對方施加壓力,以便在談判桌上獲得更多的利益,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華東政府贏得與遠征軍的戰爭,還要是一場全麵的大勝,而且必需戰勝遠征軍的海軍才行,德國總參謀部也不是沒有就這場戰爭進行軍棋推演,得出的結論是華東政府到並不是沒有獲勝的機會,但隻能是利用遠征軍勞師遠征的劣勢,以長期的消耗戰來拖死遠征軍,而根本無法在海戰中擊敗遠征軍海軍,不過消耗戰本身就是兩敗俱傷,因此在戰後的談判中,互相都有籌碼,或是都想盡快結束戰爭,這樣德國的作用就沒有那麼大了。於是問題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華東政府能夠贏得這場戰爭嗎?
海因裏希沉呤了一會兒,才道:“委員先生,我對您的提議很感興趣,但我希望知道,華東政府對於戰勝遠征軍,到底有多少把握?”
李三傑略一遲疑,道:“我可以告訴親王閣下,我們有十足的把握擊敗遠征軍,但不會給親王閣下任何解釋。不過親王閣下相不相信並不重要,就算是完全不信,我們也能夠理解。最終是可以用事實來證明我們的自信。”
海因裏希苦笑了一聲,因為這話等於是沒說,雖然他個人有些相信,李三傑的態度決不是虛張生勢,但這話沒法對威廉二世說,因此隻好道:“好吧,你們的態度,我會如實的轉告給國內。”
如果您覺得《夏博海秦錚肖建軍》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58/58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