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公使對袁世凱的建議十分讚賞,因為他們也沒有想到清廷己經**到了這番地步,練了4、5年的新軍,卻連華東政府的一支附屬軍隊都打不過,因此隻能和華東政府講和,否則華東政府真的攻下了北京,取得了清廷,確實是對各國不利。於是各國公使紛紛保證,會向清廷建議。
但袁世凱拒絕了清廷的征招,一方麵是將慈禧一軍,因為袁世凱的心裏也是一肚子苦水,要說這幾年來自己對老太太一向的恭敬有嘉的,從來沒有不敬的時候,對朝廷也是盡職盡責,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而老太太卻無端的就將自己閑置起來,更是縱容鐵良、良弼謀奪自己的兵權,那時候可沒有想到過有今天吧。既然是現在輪到老太太來求自己,那還不趁機擺擺譜呢?
收到了袁世凱的折子,慈禧差點氣得破口大罵,她當然看得出來,袁世凱這是在向朝廷叫板啊!大清國雖然淪落到這一步,但也還從來沒有那個大臣敢對朝廷這樣不敬,當初曾國藩手握30萬精銳湘軍;李鴻章更是坐擁淮軍和北洋水師,那一個都可以算是權傾朝,但兩人對朝廷都是忠心耿耿,恭敬有佳,對朝廷的任命更是無不尊崇,從來沒仗勢要挾朝廷的。你袁世凱算什麼東西,權勢遠不如曾、李,居然就敢拿大,難不成以為朝廷還真就沒有袁世凱不行,不過就是和海外華人議和的事,這又不是多難的事情,還真當是朝廷沒有人了。
於是慈禧立刻下令,命張之洞談判大臣,去青島和海外華人協商議和。同時慈禧也下定決心,等這次議和結束以後,一定要好好收拾一下袁世凱,也警示一下其他人。
袁世凱得知清廷任命張之洞談判大臣以後,不由得仰天大笑起來,身邊有幕僚問其故,袁世凱道:“張之洞好清譽,喜虛名,愛惜羽毛,卻無擔擋,豈是能做談判議和之事者,朝廷以張之洞為使與海外華人談判,必不會成功,等到張之洞談判失敗之時,便是我的出頭之日了。”
原來袁世凱以病重為由,拒絕了清廷的征招之後,確實還是有些擔心,怕自己做過了頭,萬一朝廷另派他人把議和的事情辦了,那麼自己以後也就再無出頭之日了。但得知朝廷派的人選是張之洞,袁世凱也徹底放心了。因為這次和海外華人談判絕對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最後談成的條件也絕對是對清廷不利,說白了就是一份賣國條約,張之洞雖然和李鴻章齊名,也算是洋務派的一員,他但缺乏李鴻章的擔當氣概,又比李鴻章更愛惜自己的名譽,因此由他擔當談判大臣是肯定辦不好的,袁世凱也就徹底安心了。
其實慈禧也確實是無人可派,別看慈禧想著簡單,不就是去談判議和嗎,派誰都可以!但這樣的話真不是一般人能得了的,放眼朝野,確實還真沒幾個人勝。滿族權貴們,慈禧己對他們徹底失望了,自然不可能再委以重任,而漢臣當中也沒幾個有能力的,否則慈禧也不會一再容忍袁世凱。
而張之洞是目前清廷唯一經曆過同治中心的老臣,有資曆,有威望,而且他和海外華人還有些交情,因此慈禧認為張之洞是除袁世凱之外,去和海外華人談判議和最合適的人選了。
而接到朝廷的任命之後,張之洞也苦笑了一聲,雖然自己和海外華人確實有點交情,但這幾年來都是袁世凱代表清廷去和華東政府交涉,張之洞並沒有參與,因此和海外華人的交情也淡了不少,而且這樣的談判,講私人交情是沒有用的,而朝廷這可是逼自己當第二個李鴻章啊!當初清廷甲午戰敗,李鴻章赴馬關議和,簽定了【馬關條約】回來,結果全國上下千夫所指李鴻章是漢奸,朝廷也沒替李鴻章說句公道話,那時張之洞就下定了決心,以後那怕是辭官不做了,也不能接談判議和的單子。
不過現在談判議和的活果然落到了張之洞的頭上,張之洞卻並沒有想過以辭官拒之,畢竟現在張之洞可是張中堂,這也是張之洞一直追求的職位,那能說辭就辭呢?而關於談判的事情,張之洞也自有應對之策,絕不會當第二個李鴻章。
如果您覺得《夏博海秦錚肖建軍》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58/58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