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9章 清廷出兵(二)(2 / 2)

結果確實如袁世凱所料,折子遞上去之後,立刻就讓慈禧堅定了出兵的決心,卻不知道自已是被袁世凱擺了一道,這也是慈禧的年紀大了,頭腦有些反應不及,如果是在10年以前就會多想一想,以袁世凱的警慎,為什麼會上這樣一份冒失的折子。

其實清廷這一次進攻河南,也確實是花了大本錢,因為鐵良和良弼兩人都是想借這一戰成名,並且徹底奪取袁世凱的兵權,自然也不敢大意,而清廷對兩人也是有求必應,全力的支持,可以說上下齊心打這一仗。

北洋六鎮出動了四個鎮,是第1-4鎮,對河南的進攻分為三路,由北洋第三鎮統領段祺瑞為左翼,率軍從保定進軍,由河北攻河南,同時也威脅山東,使山東方麵不能增援河南;由第四鎮統領吳鳳嶺為右翼,由洛陽出兵,進攻南陽,牽製人民軍的兵力;鐵良和良弼兩人親率第一、二鎮為中路,由太原出兵,從山西殺入河南,進攻開封府,三路人馬將齊頭並進,合力進擊。

北洋軍“鎮”的編製相當於現代軍隊的“師”,每個鎮核定基本軍隊約1.2萬人,不過每個鎮的俱編製不同,加上後勤人員,共計約在1.5-2萬之間,另外每路至少還配有不少於1萬的地方軍隊作為鋪助,因此這三路軍隊的總計兵力約為10萬人。

北洋六鎮除了第一鎮以八旗子弟為主要兵源的京旗常備軍組建,士兵是由鐵良親自挑選,統領是漢軍正黃旗人鳳山,算是自己人之外,其餘5鎮的統領和軍隊都是袁世凱的心腹,如第二鎮統領王英楷早在1895年就已加入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是袁世凱組建北洋軍的早期骨幹,第三鎮統領段祺瑞在袁世凱小站練兵之初便追隨左右,他的繼室夫人是袁世凱的義女張佩蘅,第四鎮統領吳鳳嶺是袁世凱家仆的兒子,自小在袁家長大,是袁世凱親手帶出來的。

鐵良和良弼這樣安排,一來是清廷除了北洋六鎮之外,實在是沒有人也沒有軍隊可用,二來也是借這一戰試探一下這幾鎮對清廷的態度,如果都努力作戰就算了,有敢消極怠戰的,正好借口將其拿下,換上自己人。

而且鐵良和良弼也經過了精心的計算,三路大軍中,中路的軍力最強,總兵力達近6萬,而且有最靠得住的北洋第一鎮,另外鐵良和良弼親自坐鎮監督,北洋第二鎮恐怕也不敢不出力,而另兩路反正都是牽製的兵力,也不用他們多努力,兩人認為就靠中路軍其實也足夠了,甚致還希望這兩路消極一些,好有借口換人,把北洋軍徹底從袁世凱手裏奪回來。

除此之外,兩人還決定讓湖北新軍也出擊,進攻襄陽,用以牽製海外華人的兵力。

兩年以前,湖廣總督趙爾巽和河南巡撫張人駿聯合出兵,征剿當時初創的河湖根據地,結果被義勇軍打得大敗,連河南提督謝寶勝都陣亡了,趙爾巽和張人駿也隻好向朝廷上折請罪。

清廷內部為應給兩人定什麼罪而爭論不休,結果一拖幾個月,拖到了日俄戰爭爆發,清廷又在為怎樣應對日俄交戰的事情焦頭爛額,因此對兩人的處罰隻好草草了事,隻是訓責了一番,結果不僅是兩人都保住了自己的官位,就連戰場上大敗的湖北新軍統領張彪和協統黎元洪都沒有撤職。

一年之後張人駿改任山西巡撫,而趙爾巽仍然留任。不過這時河湖根據地己有了極大的發展,占據了河南的大部份地區,連河南的首府開封府都占了,因此張人駿離任之後,清廷沒有再任命河南巡撫,並將河南的省治改到了洛陽,而河南剩下幾個州府也都劃歸洛陽知府代管。

而湖北新軍也是仍由張彪和黎元洪統領,兩年的時間也基本恢複,現在又要再次出兵和義勇軍對陣。而張人駿雖然從河南離任,但這次進攻河南的中路軍是由山西出擊,因此身為山西巡撫的張人駿自然也有助戰的義務,而且鐵良和良弼認為張人駿有與義勇軍交戰的經驗,於是也讓張人駿隨軍出戰參讚軍機,並從山西抽調了6000軍隊自已的軍隊。

如果您覺得《夏博海秦錚肖建軍》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58/58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