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除了俄國之外,世界的主要國家也都在組織有關專家人員,或進行研究討論,或進行軍棋推演,分析戰術戰略,估算戰事的走向和成敗,並判斷對本國造成的影響。因為華東政府襲取海參崴的戰術,確實是所有國家都沒有預料到的,而這一戰術的成功,不僅仗這場戰爭變得更為複雜,波及的範圍也更廣闊,也使各國之前這場戰爭的發展走向的推演全部都變得無效,隻能全部重來。
原來這場戰爭和德國沒有多大的關係,畢竟德國在遠東地區沒有多少利益,更沒有多少影響力。不過這場戰爭的一個相關方——俄國,對德國還是有相當的特殊意義。
10年前成立的法俄同盟對德國始終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使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麵,因此拆散法俄同盟,甚致將俄國拉回到自己的陣營中來,重新恢複三皇同盟,就一直是德國外交的首要目標。隻是10多年來,德國作了不少努力,但卻總是成效不大。
而日俄戰爭的爆發,讓德國看到了希望,因此德國對這場和自身關係並不大的戰爭相當關注。
在最初的時候,德國的目標也是支持日本和華東政府對俄作戰,希望借助日本和華東政府的力量來削弱俄國的實力,雖然俄國在遠東失敗以後,隻得將興趣轉回到西方,轉向巴爾幹半島和土耳其。不過在德皇威廉二世看來這並不可怕,因為他有充份的自信,可以收服這頭在遠東耗盡精力的北極熊,甚致供自己驅駛,幫助自己來對付英國。
不過由於日本有英美兩國的支持,對德國的需求並不大,因此德國重點支持的對像是華東政府,不僅允許華東政府在德國發行債券,並且還在華東政府參戰以後,決議向華東政府出售武器彈藥。
而在海參崴戰役之前,戰爭的進行也讓德國十分滿意,俄國在十裏河之戰中再次大敗。於是威廉二世也開始展開自己收服俄國的計劃。
1905年7月10日,威廉二世乘坐皇家遊艇霍亨佐倫號,在瑞典沿海作例行的旅行。一周後,他在芬蘭灣入口向尼古拉二世發去了電報,邀請尼古拉二世在海上相見。
7月23日,尼古拉二世乘坐北極星號遊艇在芬蘭灣北岸維堡的比尤克海峽,與威廉二世相遇。兩位表兄弟皇帝在遊輪上進行了密切的會談,而在威廉二世的巧妙引導下,將會談的矛頭成功引向了英國,於是在次日,兩位皇帝在北極星號的臥艙裏簽訂了一份德俄兩國針對英國的防禦同盟條約,稱為比尤克條約。
威廉二世帶著比尤克條約,得意洋洋的回到德國,向群臣吹噓:1905年7月24日的早晨成了歐洲曆史的轉折點。我親愛祖國的局勢得到了極大的緩和,她終於從高盧和俄國的可怕夾攻中解脫出來了。
不過首相畢洛的頭腦顯然要比皇帝清醒得多,法俄同盟己有10餘年時間,法國資本己大量進入俄國,和俄國的貴族、資本家形成了嚴密的捆綁,從某種意義上說,法國己控製了俄國的金融,因此法俄同盟不是兩位皇高的親屬關係和私人友誼能夠拆散的。
當然這種話不能對皇帝說,但畢洛畢竟是老謀深算,一眼就看出比尤克條約的一個破綻,這個條約是“要在歐洲受到某一歐洲國家”進攻的情況下才能生效,其實這一條本是威廉二世自作聰明給加上去的。畢洛向皇帝指出,這也就意味著,如果英德發生戰爭,俄國無需進攻印度;而如果英俄因印度或波斯問題在歐洲發生戰爭,德國則必須進攻英國。
而威廉二世聽了之後半天說不出話來,因為這樣的條約也太吃虧了,但條約己經簽了,黑字白紙是改不了的,最後還是畢洛建議,以首相的名議拒絕副署以令條約生效,將這份條約永遠的擱置起來。但也就意味著德國徹底失去了與俄國修複關係的最後機會。
而就在這時,華東政府取得了海參崴戰役的勝利,讓德國似乎看到了一絲曙光。如果不能收服俄國,自然是將俄國的實力越削弱越好,華東政府到是個不錯的工具,何況德國和華東政府的關係一向良好,現在又是華東政府的債主,因此德國似乎還能夠有些作為。於是威廉二世招開禦前會議,討論這場戰爭的走向,以及德國可以在這場戰場中扮演的角色。
如果您覺得《夏博海秦錚肖建軍》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58/58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