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錦州(一)(2 / 2)

見罷工無法取得成果,於是加邦神父決定擴大罷工的規模。這位神父雖然是一名宗教人員,但同時也是一位社會活動家,熱衷於扶貧救濟事業,並且持社會改良主義態度,在1902年還組織成立了貧民互助會,又稱加邦協會,這時加邦協會己有萬餘成員,11個分會,在俄國有不小的影響力。

於是在1月18日,共有6家工廠近25000人加入了罷工行列。聖彼得堡各界認同罷工的民眾不斷增加,而且俄國的各黨派組織紛紛發聲行動,張貼標語口號,發表演說,呼應罷工,不過這時罷工行動已漸漸脫離了非政治運動軌道,加邦神父更進一步提出了召開製憲會議、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生命財產、停止對日戰爭等政治要求。

1月20日,參加罷工的工廠達到382間,人數達15萬,聖彼得堡的治安急速惡化,同時爆發了大量的暴力、搶砸、打燒事件,整個聖彼得堡城陷入了癱瘓狀態。沙皇尼古拉二世也不敢留在聖彼得堡裏,於1905年1月8日帶領著家人移居到聖彼得堡市南部的皇村,以躲開是非之地。而俄國政府則發出警告:一旦局勢不穩將動用強硬手段。並且迅速調倮了1.5萬軍隊和5千警察部署在市內各重要場所以應對不測。

而局勢不以沙皇的逃避而改變,反而進一步的惡化,1月22日,加邦神父組織前往冬宮的請願遊行,向沙皇遞交請願書,以表達勞工階層與社會底層人民的困苦,與遭受到的欺壓,請求沙皇進行社會改革與終止日俄戰爭,並期望不要有超時的工作與合理的待遇。

最終加邦神父帶領的遊行隊伍約3萬人,雖然在沿途和警察發生了十數起小衝突,並且有人員傷亡,但總體還在可控的範圍內。而隊伍到達冬宮之後,人越來越多,到下午的時候達到了20餘萬,由於這時尼古拉二世還在皇村,因此無人出麵接收請願書,更無人出麵安撫人群,人們的情緒也越來越激動,而守衛冬宮的士兵也越來越緊張。

下午1點30分,軍隊來到冬宮廣場,意圖驅散人群,但人群不願離開;2點鍾時,三聲軍號響起,軍隊向人群開槍射擊,騎兵隊則衝向人群,揮舞著馬刀驅趕人群;而在托羅伊斯基橋,納爾瓦凱旋門、尼古拉橋、海軍部等地守衛的士兵也開槍射擊,民眾在驚慌中逃亡而爭相推擠,大量的人員被打死、踩死或擠死,一直到下午5點,人群才被完全驅散。而聖彼得堡家家緊鎖門戶,無人出門,街上隻有三三兩兩的大學生和工人在救助傷員和搬運死者。

1月22日是星期天,因此這一事件被稱為“流血的星期天”。事情發生之後,官方宣稱傷亡人數為96人死333人受傷,也有宣稱死亡人數超過4000人,不過一般估計,傷亡人數應在1000人左右。

當然,到了這個時候追究具體的人數己沒有意義了,畢竟現在己經進入了現代社會,因此動用軍隊槍殺本國人民肯定不會是好事,對於正處於對日戰爭中的俄國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流血的星期天”很快從聖彼得堡傳播開來,釀成一場波及全國的大風暴。無數地主莊園被燒毀,無數的工廠機器被砸爛,除了罷工、示威遊行之外,在芬蘭、波蘭、高加索等地區甚至爆發了民族起義,國家甚致出現分裂的危機。

而且俄國在國際上本來就一向沒有什麼好名聲,因此“流血的星期天” 傳開之後,各國政府都強烈抨擊俄國的殘暴行為,媒體報紙更是對俄國口誅筆伐,巴黎的證券交易所甚致拒絕發行俄國債券,己購買的也紛紛退單,讓俄國外交上十分被動。德國、奧匈帝國甚致開始計劃,如果俄國真的發生內亂,將準備出兵幹涉,當然是要趁火打劫。

俄國政府自然也知道現在的局勢危機,而要化解危機隻有兩條路,而且也都和遠東戰場有關,一是盡快在戰場上取得勝利,用勝利來提高政府的威望,獲得民眾的支持,但誰都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二太平洋艦隊至少還要3、4個月才能到達遠東,而陸軍能夠守住奉天就不錯了,根本無力向日本發動進攻,因此指望用勝利來化解危機,是絕對指望不上的。

另一條路就是以比較體麵的形式結束戰爭,那怕是暫時停戰也行,但問題就難在“體麵”兩個字,日本是絕對不可能讓俄國體麵的結束戰爭。因此這個時候,把華東政府拉進遠東這個大棋局,就十分重要了。

如果您覺得《夏博海秦錚肖建軍》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58/58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