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德國的收獲(上)(2 / 2)

但這兩型軍艦的設計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愷撒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的部分88毫米火炮位置被安排在中層甲板上較低,在船舷上開出副炮口,這樣的設計原來是為了便於在泊錨狀態下隨時對快速逼迫的魚雷艇實施平射,這也是甲午戰爭的經驗,但卻造成舷側裝甲的整體性遭到破壞,使得防禦性能打了折扣,而且在惡劣的海況下根本無法射擊。維切爾斯巴赫級戰列艦到是取消了中層甲板的火炮和船舷上的副炮開口,使船體結構得到加強。但更多的武器被移至上甲板以上使全艦的重心過高,不得不將副炮甲板的位置降低了一層,因此惡劣海況下根本無法射擊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歸根到底還是這兩型軍艦的排水量過小,但又必須擔任主力艦的任務,不得不安裝過多的武器, 並安裝了厚實的裝甲。像英國的威嚴級戰列艦這些方麵的問題就要好得多。

聽了黃哲指出的這些問題,提爾皮茨也連連點頭,因為己入役的3艘愷撒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在海試中確實遇到過在惡劣海況下,位置較低的副炮無法射擊的情況。

而黃哲又指出,這兩型軍艦的另一個問題是主炮的口徑太小,隻有240毫米,作為戰列艦來說,這樣口徑的主炮顯然是威力不足的。英國目前一級戰列艦的主炮口徑都達到305毫米,雙方也相差得太遠。盡管德艦主炮的射速快,但射速再快,擊不穿敵人的軍艦也是枉然。

德**艦堅持釆用小口徑主炮的原因,一是從大東溝海戰中吸取教訓,在那一場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的速射炮火力壓倒了北洋水師的大口徑主炮,二是德國設定的海戰區域北海氣候視野長年不佳,波羅的海範圍狹小,在這種水域的交戰距離比較近,火炮射速相對口徑與射程的重要性要高得多。因此盡管在下一型布倫瑞克級戰列艦設計中,德國改用280毫米口徑的主炮,這到不是徳國改弦易轍,而是徳國己經製造出射速與240毫米口徑炮相差無幾的280毫米口徑主炮,說白了還是重視射速,但280毫米口徑主炮的單發損毀傷力,仍然不如英國的305毫米艦炮。

布倫瑞克級戰列艦是德國建造的第4型前無畏艦,由於己經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因此這一型戰列艦在設計上也較為成功,排水量增加到了13200噸,主炮也增加到了280毫米口徑,雖然和英國的威嚴級戰列艦相比還是略遜一籌,但單艦的戰鬥力還是得到極大的提升,不過這一型戰列艦剛剛完成設計凍結,還沒有開始建造。而同時德國的第5型前無畏艦己開始設計,這一型軍艦的最終目標是要與英國的威嚴級相抗衡。

黃哲知道,應說德國重視射速的這個思路沒有錯,但卻有些矯枉過正,在大東溝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的速射炮火力確實給北洋艦隊造成了巨大的損傷,但擊沉的都是2000噸以下的軍艦,因為日本聯合艦隊的速射炮都是中小口徑,對定遠、鎮遠兩艦的重甲卻難以造成致命損傷,而定、鎮兩艦的305毫米艦炮的威力巨大,隻要一炮命中,就足以讓日艦至命,因此大東溝海戰是以日本聯合艦隊首先主動撤退而告終,而盡管北洋艦隊輸掉了這一戰,但主力仍在,尚有戰力。這也說明在主力艦的決戰中,隻講射速,不計威力是不行的。

而徳國認為北海氣候視野長年不佳,波羅的海範圍狹小,在這種水域的交戰距離比較近,火炮射速相對口徑與射程的重要性要高得多。則更是一個偽命題,北海、波羅的海再小,也有4、50萬平方公裏,足夠兩支艦隊拉開陣式大打出手,而且北海也不是每天都是氣候惡劣,在舊時空裏,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戰列艦戰爭日徳蘭海戰就是在北海進行,而雙方的平均交火距離在15公裏左右。

雖然黃哲不能用日徳蘭海戰來向提爾皮茨舉例說明,在北海、波羅的海交戰,也是可以拉開距離來打的。但提爾皮茨也知道黃哲的意見是正確的,德**艦的主炮口徑,確實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提爾皮茨在德國進行過多次艦炮的射擊測試,結果對240毫米口徑主炮的穿透力非常不滿意。

但讓提爾皮茨放棄射速,又有些不甘心,因此德國下大力氣研發高射速的280毫米口徑主炮,也是想在不影響射速的前提下,加強主炮的威力,隻是盡管德國將主炮口徑增加到了280毫米,但比英國的305毫米艦炮還是要略遜一籌,而且英**艦的排水量普遍要比德國大,分配的裝甲自然也更厚,這樣以後雙方真要發生海戰,自然是對德國戰艦不利。

如果您覺得《夏博海秦錚肖建軍》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58/58714/ )